Timmy Lok的9+1:英、德、日再到香港,玩了電音30年的他聽甚麼?

撰文:扭耳仔
出版:更新:

告訴我十張影響你畢生的唱片──不,九張便行,加上一張你有份參與的,唱彈或編製,專輯或單曲也好,對你的影響不輸任何經典專輯吧?

扭耳仔欄目9+1,每周找來音樂人物,抄錄他們的聆聽喜好,看其所愛,聽其所聽。

香港資深電子音樂人,在 80 年代中期組成 synth-pop 樂隊 Minimal,幾年後另組電音樂團 Juno's Infant ( 後來簡稱為 Juno )。近年除了與 theremin 演奏家 William Cheung 組成 Phantom 、與Eddie Hui ( 前 Elf Fatima ) 組成 Self-Ox Randomness 外,亦為香港電台策劃與主持過三輯《玩創電音》節目,介紹電音創作、製作與科技的歷史演進,並以 E.D.Music Channel 名義舉行音樂會及講座。而他亦曾與日本電音先鋒松武秀樹的 Logic System 同場演出。

 

1. The White Noise《 An Electric Storm》(1969)

BBC Radiophonic Workshop那群人對我影響很大,早在未有電子合成器前,他們已開始利用tape music技術創造做電子音樂,過程很困難,而成員Delia Derbyshire和Brian Hodgson,後來有份組成White Noise。同樣使用許多剪帶技巧的《An Electric Storm》,當中亦有用上電子合成器EMS,歌曲聽起來易入口,因為我聽歌以易入耳為先,其次要有特別元素。以前問我還未必選這張,但與英國EMS電子合成器廠牌創辦人Peter Zinovieff見面後,聽過他的意念和故事,又有別的感覺,雖然他沒有參與這張專輯,而該名老先生也有更實驗的作品。

 

2. Isao Tomita《 Prophecies Of Nostradamus》(1974)

富田勳去年離世,之前很難得地曾與他見面聊天,有點情意結吧。他起家就是以電子音樂形式闡釋古典音樂,改編作品很多,這張專輯特別之處在於以原創為主,也是《大予言》的電影原聲專輯,當中不只電子演奏,還混了不知是jazz還是funk的鼓和貝斯,除了管弦樂團外亦有傳統爵士樂手參與。

 

3. Kraftwerk《 Trans Europe Express》(1977)

不用多說,Kraftwerk的《Trans Europe Express》是一張電音經典,本來想選《Computer World》,但前者比較耐聽,後者則接近後世的techno電音,風格跳躍。我在香港已看過Kraftwerk的演出,但到了2015年,當我走訪Tokyo Festival of Modular時,得悉前成員Wolfgang Flür在日本演出,我便專誠去找他訪問以作朝聖。

4. Logic System《 Logic》(1981)

跟YMO很相似,同是冰冷電音加上具日本文化元素的旋律。《Logic》之後松武秀樹甚麼都玩過,與人合作也有,但都不及《Logic》深刻。比當時的外國電音,這是另一種聲音來。他和YMO也是這樣,後者日本元素較多,松武則可能是受師父富田勳影響大,以前他都有幫手改編西方古典樂。但到了自己首張專輯,封面一片竹葉,可見他要加入東方色彩。而且這張的平衡做得很好,中西配合得宜,冰冷的聲音質地加上東方元素,當時帥氣極了。

5. Yellow Magic Orchestra《 BGM》(1981)

與《Logic》同年出品,YMO其他作品東洋味較濃,唯獨《BGM》比較西化,而且松武仍有參與在內。YMO的sequence如此電子化,都歸功於松武的功力吧。與《Logic》相比我更愛《BGM》,那種冷漠更到位,在我眼中是最酷的。

6. Japan《 Tin Drums》(1981)

Japan是另一種東西,但底蘊還是有種電子化感覺,Richard Barbieri的鍵琴與YMO互相影響,而YMO成員坂本龍一也在前作《Gentlemen Take Polaroids》參與製作過一曲〈Taking Islands in Africa〉。Japan每名樂手都有強烈獨特性,他們從《Tin Drums》開始走電子化路線,很多人說他們在現場演出時要播帶,但其實是同步出真鼓做不到的合成效果,而《Tin Drums》內低沉的鼓聲,或太鼓般的聲,也並非以普通鼓組可以打出來的。

7. Depeche Mode《 Black Celebration》(1986)

從小聽起的DM也是情意結,選來選去,還是這張的概念性強,兼具社會性訊息。有人指Martin Gore寫情歌比較拿手,寫社會性議題卻點到即止,不夠入肉,但我覺得還可以。DM曾經很超班,把流行元素和新聲響混得漂亮,也許與前成員Alan Wilder的功力有關。這張的流行元素做到平衡,當時很成功,但在《Ultra》之後的出品,除了Mark Bell(LFO)監製的《Exciter》較好,別的整體性也不佳,聽一兩首歌便夠了。

8. The Prodigy《 Music For The Jilted Generation》(1994)

當時因為rave music而轉了口味,開始喜歡爛爛的東西,有別以上介紹的純電子聲音。The Prodigy混搭上很多重型搖滾素材、有結他,現場演出有真鼓,當然錄音沒有,只用TR-909那種鼓機。《Music For The Jilted Generation》的起承轉合很正,旋律不強但抓到當時對口味的riff,又型又靚,不會拖泥帶水。分享一個小插曲,有名看過他們演出的DJ朋友說成員Liam Howlett沒料子,但我會介定他是作曲家、編曲家多於DJ,我欣賞的是他的創意。

9. The Chemical Brothers《 Exit Planet Dust》(1995)

也是骯髒的聲音,傾向迷幻,更加屬於舞池。本來想選Underworld或Leftfield,但這兩隊雖然都各有風格,但元素卻偏向單一,而《Exit Planet Dust》整體變化多,也加了許多舊取樣,很groovy,做得好靚。

 

10. Timmy Lok《 0.25 Voltage Controlled》(2015)

有考慮過放另外兩張,包括在實驗電音廠牌旗下Sub Rosa出版的合輯,以及替林海峰製作、略為被低估的《bit, bit...bit, bit》--不是自大,而是當時這幾個傢伙確實有心做香港藝人不會做的音樂。至於最後會選上只在德國和日本發行的《0.25 Voltage Controlled》,因為這是我現在喜歡做的聲音,具實驗性,結構上亦有特色,我比較滿意。

近期演出:
Phantom@《wow and flutter "WEEKEND" 本地薑週末》
日期:8月11日
時間:20:00
地點: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西九文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