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k的9+1:深夜聽這首一定會哭,平日通勤絕對不能聽...

撰文:扭耳仔
出版:更新:

告訴我十張影響你畢生的唱片──不,九張便行,加上一張你有份參與的,唱彈或編製,專輯或單曲也好,對你的影響不輸任何經典專輯吧?

扭耳仔欄目9+1,每周找來音樂人物,抄錄他們的聆聽喜好,看其所愛,聽其所聽。

Lok:Wellsaid 和 Emptybottles. 主音兼結他手,前者剛推出首張EP《Setbacks》,後者暫告休團,DIY廠牌Sweaty & Cramped主腦兼唯一成員。

1. American Football《 American Football》
(1999, Polyvinyl)

獨一無二的專輯。溫暖的小號和爵士鼓、重複交錯的結他樂句、惰性十足的中慢板、多愁的歌詞和不懂完結的歌(過半是 fade out 的),幾乎佔據了我大學時所有的日子。當然 American Football 的音樂沒有很大的指向性,經常是原地打轉直到轉出缺口(就像一個20歲的腦袋)。但正如〈Stay Home〉醞釀三分鐘後的傾瀉 ── it doesn't matter because it's so god damn beautiful。除了 emo 國國歌 〈Never Meant〉,專輯中比較少人留意的 〈For Sure〉和 〈The Summer Ends〉 也非常動人,證明了音量大小以外表達情緒的可能性。

 

2. Eastern Youth《 感受性応答セヨ》
(2001, 坂本商店)

深夜聽〈夜明けの歌〉的話一定會哭。平日通勤絕對不可以聽,因為每次聽到想起主唱結他手吉野寿扭曲的面容和尖銳的聲線就會哭出來。(同效的有 Bloodthirsty Butchers 最後一張專輯裹的〈デストロイヤー〉,一想到主腦吉村秀樹忽然就翹了辮子又是傷心欲絕。)吉野寿的聲音很有勞工的味道,感覺他是一個早上種田晚上刷結他的傢伙(原諒我沒有去查他的正職,搞不好他是個地主不用工作就形象破滅了)。聽 Eastern Youth 不時會想「有必寫得那麼難唱嗎?」── 尤其是〈夜明けの歌〉的副歌,唱現場時吉野寿基本上都是嘶吼著,用盡身體力量去表演,非常有感染力。整張專輯都是日本龐克、post-hardcore 的指標。現在吉野寿快50歲,已經是東方中年了,希望他能一直活躍到老年。

 

3. Elliott Smith《 Either/Or》
(1995, Kill Rock Stars)

這個英年早逝的傢伙有多特別不用多說明。比較有趣的是 Elliott Smith 的聽眾五花八門 ── 單是本地就有 Stranded Whale 主腦 Jabin、DAVID BORING 鼓手 Chik 和 Teenage Riot 結他手豪哥。寫民謠、後龐克、美式 indie-rock 的人都愛聽的音樂,一定有其出色之處。我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 singer-songwriter ── 不是那種隨便將爛歌詞附上音樂就滿足的人。Elliott Smith 的音樂有真正深刻的體驗。在最近寫的歌,我試著用結他重現主唱的部分,也是參照了 Elliott Smith 的做法。在他的音樂裏,結他經常兼顧和弦和旋律(當然有時候是另加一條結他音軌)。至於為什麼是 《Either/Or》… 因為這張唱片收錄了〈Between the Bars〉和〈Ballad of Big Nothing〉兩首佳作。

 

4. Faraquet《 The View from This Tower》
(2000, Dischord Records)

與其說是混合,倒不如說 Faraquet 是 jazz、math-rock、post-hardcore 的提煉物。可以流暢、不做作地將 odd-time 寫進音樂裏和懂得數五拍七拍,絕對是兩件事。後者只是肌肉記憶,而前者靠的是腦筋和想像力。可怕的是,主音結他手 Devin Ocampo 兩者俱備。〈Cut Self Not〉的多變自然不在話下。與專輯同名的〈The View from This Tower〉開首又有 Tortoise 的影子 ── 花巧的鼓點配簡約主義的結他樂句。三件頭以外,額外收錄的 banjo、大提琴和小號都令專輯更耐聽。結他的 chord-choice 也很值得留意 ── 總是撕裂感十足。

 

5. Jeff Rosenstock《 We Cool?》
(2015, SideOneDummy)

有些人的 spiritual animal 是 The Boss (Bruce Springsteen),我的話應該是 Jeff Rosenstock。這張專輯帶來的不是音樂上的衝擊,反倒像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玩 lo-fi / ska-punk 起家的 Jeff Rosenstock 組了幾個團,每個都玩味十足。以 Bomb the Music Industry! 為例,越玩越多人,最後一場演出台上站滿了樂手。他們辦 DIY tour,賣學生也可負擔的門票,和有趣的獨立廠牌合作...可惜這樣的生活沒法長久。至於 Jeff Rosenstock 以個人名義發的第一張全長專輯《We Cool?》則體現從理想回到現實的痛苦 ── 〈You, In Weird Cities〉 唱著 Jeff 的朋友都搬到別的城市成家立室,只有他一個在家聽朋友的唱片,回憶過去沒有明天的時光;〈Nausea〉的主角是一個三十來歲,一想到將來就想吐的酒鬼。重要的是,到現在他還在全力做音樂和巡演。希望有一天能看現場。

 

6. The Promise Ring《 Nothing Feels Good》
(1997, Jade Tree)

剛滿20歲的唱片。簡單來說是一張很好玩的專輯,心情不錯時我都聽這張。The Promise Ring 的音樂完全不複雜但節奏部分(鼓和bass)極之合拍、穩健,總之很好「un」。雖說音樂上《Nothing Feels Good》偏向 pop,但專輯的主題其實不是那麼陽光。〈Red & Blue Jeans〉唱著沒有比戀人身上衣物更好的觸感;〈Nothing Feels Good〉像一個 college dropout 的酒後自白。花時間讀一下歌詞不難發現大量啜核的 wordplay。PS: 專輯上最後一首歌〈Forget Me〉中有 Sylvia Plath 的 reference,有與趣可以找找。

 

7. This Town Needs Gun a.k.a. ttng《 Animals》
(2008, Sargent House)

 

現在我經常用到一個結他 alternative tuning 就是從這唱片偷來的 ── 曾經試過依樂譜彈專輯上的歌,但因技術太差從未試過完整彈完任何一首...日後反倒是模仿了 Tim 的F/G#/D#/F#/A#/D# tuning 寫了數首歌,包括 Emptybottles. 的〈Swallow〉和 Wellsaid 的〈Stay Gold〉,都用到了同一個調法。除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結他部分,前主唱 Stuart 坦承的歌詞也是《Animals》的重點(當然還有他彆扭的台風)。要在 emo-revival 樂隊中再找一張 emo 和 math-rock 調和得一樣完美的唱片應該很難吧。ttng去年發行的《Disappointment Island》也是一張很有趣的作品,其中〈Empty Palms〉是我2016年聽過最好的歌之一。然而,這樣好的樂隊可能有一段日子也不能再回到香港演出 ── this town is super fucked up。

 

8. 透明雜誌《 透明雜誌Forever》
(2012, 長腦筋唱片)

有時候聽到有趣的樂團會想, 「這樣好聽的團應該可以再發個十張八張吧!」 ── 可惜現實中沒那麼完美。這張 EP 的編曲比前作《我們的靈魂樂》更成熟,但又不失透明雜誌一貫的衝刺感。同名開場曲的「爽快-轉折-爽快」曲式固然出色,緊接其後的〈野貓〉和〈Beer's Waiting〉的直線性又為結尾 emo-ballad 〈萬華的宇宙〉作了一個最佳的鋪排。可惜各具特色的兩首 bonus track 並沒有收錄在台版 CD中。〈E的幽靈〉可說是洪申豪後來個人作品的預告;〈深夜明亮〉的粗糙、痛快感活像是一場 90's emo house show。

 

9. Sharks Keep Moving《 Desert Strings and Drifters》
(1998, Second Nature Recordings)

空間感很大的唱片,每次聽都想起秋冬的空氣。老實說我不知道這張唱片有什麼特別 ── 但它聽起來就是不一樣。有後搖式的爆炸,也有一點數搖的意味,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明。第二軌〈Cashmere, Washington〉唱的明明是一對戀人到華盛頓觀光吃薯條、飲奶昔的平常事,但聽起來就是惆悵。另外,製作方面也有其特別之處 ── 在鼓上加上大量 distortion 和 delay 之類一般人不會做的事… 還有最後一首歌〈Arizona〉同一個段落演了整整十分鐘。如果不是有朋友推薦,大概不會接觸到 Sharks Keep Moving 的音樂。他們 1998 年的同名專輯風格也是獨樹一幟。順帶一提,主唱 Jake Snider 後來組了一個很成功的樂團 ── Minus the Bear。

 

+1. Wellsaid《 Setbacks》 (2017, Sweaty & Cramped)

以字母排剛好是最尾。去年9月找來兩位 Ponyboy 的成員,想要做比以往直線的音樂。結果 EP 還未發出來其中一個就退團了。《Setbacks》上的歌大多寫成可以用 solo 方式表現,其實就是知道這個圈子的流動率很大,如果要保持同一個 line-up 的話沒辦法參與太多活動(說到底大家也不是全職)。音樂上,這張 EP 比較受到 The Promise Ring,Into It. Over It.,Their / They're / There 等樂團影響,整體上沒有 Emptybottles. 抽象(雖說 Emptybottles. 也沒有很抽象),也比較好「un」... 反正就是能做的時候多做一點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