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失聰】關於Morrissey:The Smiths解散30年 聽摩學英文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有哪些音樂單位,他們的歌曲就算你尚未聽過,然而單是看到個歌名,就已經覺得好引人入勝呢?

在我心目中,外國的我定會說是前英國曼徹斯特傳奇性獨立名團The Smiths的靈魂人物「老摩」Morrissey;而香港本地的就是My Little Airport吧。

兩者的共通點,是他們通常都有一個稍為冗長且又有趣的歌曲名字,歌名看似直截了當但卻精要兼意味深長;而且內容又是具有一種尖酸幽默、輕蔑嘲弄,或帶點自憐自嘲的詞鋒、玩雙關語,同時又會涉及政治的題材。當然,現年58歲的Morrissey,他的東西比My Little Airport早了20多年出現,甚至乎我一直覺得在香港的獨立樂隊當中,大抵只有My Little Airport的作品是一直最能師承到「老摩」的筆觸——正確而言是阿P本人吧 (永遠青靚白淨的你又幾時會被人喚作「老P」呢?) 

我不是老早已寫過My Little Airport在2009年咀咒曾蔭權的〈Donald Tsang, Please Die〉,那壓根兒是相對於1988年Morrissey在首張個人專輯《Viva Hate》內聲言要把當時的英國首相「鐵娘子」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送上斷頭台的民謠小品〈Margaret On The Guillotine〉嗎?

在80年代我認識到The Smiths時,我仍是個中學生,當時聽到樂隊主唱兼詞人Morrissey筆下的歌曲,實在有種聽「摩」學英文的趣味。而且從前仍在音樂紙媒的年代,閱讀《Melody Makers》、《NME》等英倫音樂週報長大的我們,每當看到有關The Smiths / Morrissey將會出版新專輯的消息,而又在報導中率先公佈專輯的曲目名字,單是看到了那歌單,已非常之引頸以待。(引用當今之用語,是見到個歌名已經「好好J」。)

早前,Morrissey出版了他的第11張個人專輯《Low in High School》,專輯面世時正是在香港大型音樂節《Clockenflap 2017》舉行那陣子,作為「摩粉」的我還是到稍後才能好好細味這張「老摩」的三年來全新專輯呢。
 

Morrissey的第11張個人專輯《Low in High School》單看唱片封面已甚具政治色彩。

但在之前已得悉有〈Spent the Day in Bed〉、〈I Wish You Lonely〉、〈Jacky's Only Happy When She's Up on the Stage〉、〈Home Is a Question Mark〉、〈The Girl from Tel-Aviv Who Wouldn't Kneel〉、〈All the Young People Must Fall in Love〉、〈When You Open Your Legs〉、〈Who Will Protect Us from the Police?〉,一如我以往所說,見到個歌名已經很Morrissey,而且會叫人相當引頸以待。何況甚麼是”Low in High School”?之前也討論了一陣子。

2014年前作專輯《World Peace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面世後,因為Morrissey與唱片公司鬧翻,結果唱片因此而「絕版」,並在各大串流音樂平台遭下架。所以對於《Low in High School》即使只是才不過三年之隔,但也好像有著所謂「回歸」的意味。

從〈Jacky's Only Happy When She's Up on the Stage〉寓意英國脫歐,〈I Bury the Living〉的反戰,抑或相當政治題材的〈The Girl from Tel-Aviv Who Wouldn't Kneel〉、〈Who Will Protect Us from the Police?〉;再到音樂上〈My Love, I'd Do Anything for You〉的70年代重型glam rock曲風,epic之作〈I Bury the Living〉的變化多端,〈In Your Lap〉的鋼琴ballad,〈The Girl from Tel-Aviv Who Wouldn't Kneel〉的探戈與異國風情。今次無疑是叫我聽得甚滿足的專輯。

聽著Morrissey的個人專輯《Low in High School》之同時,也猛然醒起今年也是The Smiths的解散30週年,這隊在當年舉足輕重的曼城獨立搖滾樂隊,就是在1987年告一段落。

記得87年The Smiths仍是處於相當之多產的狀態,年初先發表了我甚喜愛的獨立單曲〈Shoplifters of the World Unite〉,緊接著出版85至87年單曲及b-side作品集《The World Won't Listen》(延續之前的《Hatful of Hollow》);但不久之後,又發行了主打美國市場的雙張精選專輯《Louder Than Bombs》,以及另一獨立單曲〈Sheila Take a Bow〉(樂隊的唯一英國榜十大單曲)。總之在87年的頭四個月,The Smiths都不斷有唱片面世。

30年前The Smiths出版的第四張官方專輯《Strangeways, Here We Come》也成為了他們的告別專輯。

然後,就在那年夏天傳來The Smiths將會拆夥的消息,原因是樂隊的兩位主腦Morrissey及Johnny Marr的關係決裂,已達至不咬弦的地步,從而令到後者先作出了離隊的決定。結果,The Smiths就在當年9月出版了他們在春天灌錄的第四張官方專輯、也是最後一張專輯《Strangeways, Here We Come》,而樂隊也正式解散——而The Smiths亦成為了那種「沒可能復合」的樂隊。

取自專輯的最後一張單曲〈Stop Me If You Think You've Heard This One Before〉,當年倒覺得有點諷刺意味。歌曲的mv,是Morrissey跟一班打扮成他模樣的男孩子在曼徹斯特四處踏單車。

《Strangeways, Here We Come》並不是我最喜歡的The Smiths專輯,但卻肯定是叫我聽得深刻不已的一張。我是在87年「出道」的樂評人,而《Strangeways, Here We Come》正是我首次膽粗粗地去執筆寫The Smiths的唱片,所以對這張專輯也有著一份特別的情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