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失聰】關於聽音樂:你仍持續「聽新嘢」嗎?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過去幾個星期,大家都在廣傳兼討論一個不知是真是假的調查研究報告 -- 樂迷們在30歲之後已不再聽「 new music 」。當然「新音樂 new music 」這個字眼,我一向認為是指嶄新音樂形態的定義,是那種夠破格革新、富有相當的前瞻性的音樂。但報告所謂 new music,是包含著「新的音樂類型」、「新的音樂潮流」、「新的曲目」、「新的音樂單位」的意思,更具體而的說法,就是「聽新嘢」,這引發我思考究竟何謂「新」?
撰文:袁智聰

過去幾個星期,大家都在廣傳兼討論一個不知是真是假的調查研究報告:樂迷們在30歲之後已不再聽「 new music 」。

我最先閱讀是英文的報導,而起初我單看題目也有點誤解——之於我來說,「新音樂」 new music 這個字眼,是有著嶄新音樂形態的定義,從正統/學院派現代音樂到前衛先鋒音樂的版圖上,都早有 new music 之稱。所以說起 new music ,即使還未至於要創造出全然是前無古人、石破天驚的聲音,也要來得夠破格革新、富有相當的前瞻性;又或者,至少是有著破舊立新的意義。問題是別說是在30歲前,很多人一輩子也沒有聽過這些真正的「新音樂」,幹嗎要用來做甚麼調查呢?

Business Insider 報導有研究指樂迷們在30歲之後已不再聽新音樂。

原來,在研究報告中的所謂 new music,是包含著「新的音樂類型」、「新的音樂潮流」、「新的曲目」、「新的音樂單位」的意思。我想更具體而的說法,就是「聽新嘢」吧。

為甚麼我偶像——英國傳奇性電台音樂主播 John Peel (1939 –2004)能有著無與倫比的神級地位,因為自60年代末迷幻搖滾年代已出道的他,從沒有眷戀舊日的音樂流派好時光,反之他是致力推動新世代獨立音樂,跨越 punk 與 post-punk ,到90年代 electronica 再到2000年世代,絕對所向披靡。

致力推動新世代獨立音樂的英國傳奇性電台音樂教父 John Peel (1939 - 2004) 。(互聯網照片)
德國電子音樂之父 Karlheinz Stockhausen 的1953年電子音樂曲目〈 Studie I 〉的「樂譜」,當時的新音樂。(互聯網照片)

能把持著「聽新嘢」心態,那又談何容易呢?

當樂迷去到某個年紀,開始不再「聽新嘢」,音樂口味日漸固步自封起來,都是老生常談的論調。畢竟對於很多人來說,年紀大了,年青時的閒情逸致已不復再,面對生活迫人、俗務纏身,便會不再有雅興與時間,抑或懶得去嘗試不同的音樂。即使仍沒有放棄聽音樂的興趣,但閑來也只會輕輕鬆鬆地聽回曾伴隨自己成長的歌曲,或熟悉的名字,所勾起的情意結與懷舊心情,也有聊以自慰的治癒作用。說到底都只係聽音樂之嘛,又唔係做樂評人,咁鍾意聽咩咪聽咩囉。

當然,這情況出現得遲與早,也因人而異,無法一概而論。那視乎你對音樂的興趣有幾濃厚狂熱,以及本身對音樂有幾開放態度。事實上有不少人未到30歲,音樂口味已很保守老餅。

這個研究是來自串流音樂平台 Deezer 對1,000名英國樂迷所進行的調查,誠然對我來說亦有欠說服力。當中對於何謂「新音樂」,定位乃相當含糊不清,並沒有明確的指引交代,看得我滿肚子疑問。

何謂「新」?

如果是一個新生代年輕名字去玩一門老派音樂,而且更來得了無新意、乏善可陳那種,這仍可納入為新音樂嗎?樂迷剛「發現」了一門他過去從沒有聽過、衍生於幾十年前的音樂流派,那都比他現在聽開的音樂為前衛/破格/大膽/創新得多而為之驚為天人,為甚麼不算是聽到「新音樂」呢?若然有樂迷30多年來一直追隨著Madonna,對她的新作照單全收,而娜姐的流行音樂一向與時俱進、緊貼潮流,那又算不算是有聽「新音樂」呢?

再者,所謂的「新」又有沒有甚麼賞味期限?樂隊/音樂藝人出版過首張專輯就已不再新嗎?就音樂類型來說,例如在今時今日去聽已經風行20多年的post-rock,仍算不算聽新音樂呢?

而且甚麼是「聽」?在串流音樂平台上click入去聽過幾首歌那種just to know的心態就已是「聽」,還是真的對那音樂為之鍾情、有過深入認識,更付出過真金白銀買唱片/下載音樂/看音樂會,才稱得上是「聽」呢?(又舉個例子,那些對hip hop嗤之以鼻的搖滾樂迷,到底他們有沒有認真地聽過hip hop,還是只有在電台/電視聽過一首半首歌而已。)

其實在三年前,也有一個類似的報告指出樂迷不再聽新音樂,但那研究出的年齡是33歲。那何以在三年間樂迷對音樂的開放態度老化了三年,到30歲已失守呢?

串流音樂平台的同溫層癥結

現在的研究報告是根據一個串流音樂平台之調查,然而當今的串流音樂平台卻也是讓樂迷愈聽愈狹窄的一個癥結。

從前樂迷跟隨電台音樂節目/音樂雜誌的推介作選擇,當中除了聽到自己本身已認識的名字之外,也會有些「意外收獲」,邂逅到一些未曾發崛的新聲音。

反之現在如 Spotify 或 YouTube ,他們只有以你平是聽甚麼來通過「演算法」作分配,那些「發崛」與「推薦」功能,都是依照你常聽的音樂單位作數據,從而找來風格類似的作推介,所彈出來的仍走不出那些音樂流派,只能投其所好,令你只留在同溫層內,其實是幾悶蛋。我在三個多月前的一篇《關於音樂雜誌:紙媒與網媒是不同的閱讀方式》也提及過此點。

即是說,你來來去去都是聽獨立搖滾的話,其系統不會引薦你聽 soul-funk ,或者 ambient music ,又或者 world music 。這些演算法並不曉得為你「突破盲腸」、跳出盒子去思考呢。

樂迷30歲之後就不再聽新音樂了嗎? (VCG)

【七月有咩show?】

十場七月音樂演出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