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波希米亞狂想曲:探討 Freddie Mercury 內心世界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選擇性失聰】英國殿堂級搖滾樂團 Queen 及 主唱 Freddie Mercury 的音樂傳記片電影《 Bohemian Rhapsody 波希米亞狂想曲:搖滾傳說》在11月1日於香港正式公映。電影探討 Freddie Mercury 的內心世界——在熱血的樂隊成名的故事與狂妄自大的搖滾巨星角色背後,他都是孤獨而脆弱的,隱藏著他的不安全感。樂迷看《 Bohemian Rhapsody 》,可以作為對 Queen 溫故知新,不過大家也要留意故事並非百分百真實,畢竟電影不是根據一部自傳而來,內容也有二次創作成分。

期待已久,看過電影《 Bohemian Rhapsody 波希米亞狂想曲:搖滾傳說》的香港首映,腦海裡即時泛起了很多感想。雖然在宣傳上稱之為英國殿堂級搖滾樂團 Queen 的音樂傳記片,但毋庸置疑這是一齣主唱 Freddie Mercury 的音樂生涯傳記電影。過去曾看過不少把搖滾傳奇人物故事拍攝成電影、搬上大銀幕上映,有描寫樂手早年的成長經歷,也有帶出英年早逝樂手短暫的一生,又或者是他們的靡爛搖滾生涯及愛情故事,然而《 Bohemian Rhapsody 》卻是能夠叫我看得相當動容的一齣——是感動而多於激動。要說甚麼影後感,我會叫人帶定紙巾。

取名自 Queen 來自1975年第四張專輯《 A Night at the Opera 》那跨越搖滾與歌劇的 epic 「神曲」〈 Bohemian Rhapsody 〉,電影開始時是以1985年7月13日 Freddie Mercury 在倫敦溫布利球場準備為歷史性地跨越英美兩地舉行的非洲埃塞俄比亞饑荒大型慈善馬拉松音樂會《 Live Aid 》出場,緩緩地踏上舞台;到最後片末是重演 Queen 在《 Live Aid 》的空前絕後的20分鐘現場表演,一下子傳記片電影也變成了 concert film ,戲院裡的觀眾們必定看得興奮不已。而電影就是帶出Freddie Mercury 自70年代初遇上 Queen 的隊友,再到這個歷史性時刻之間那15年來的故事歷程。

即使我細細個聽收音機與睇電視已曉得〈 We Will Rock You 〉和〈 We Are the Champions 〉這兩首 Queen 的70年代搖滾 anthem ,在80年代初葉又知道有首他們與 David Bowie 合作的單曲〈 Under Pressure 〉,但實不相瞞我第一次購買 Queen 的專輯,已是1984年出版的《 The Works 》,那是電音取向的主打單曲〈 Radio Ga Ga 〉跟我當時的音樂口味同出一轍有著莫大的關係。相隔了一段時間之後,我才真正懂得去追溯回 Queen 在70年代的經典,進一步 認識這隊四位成員也能獨當一面、四人也是歌曲創作人的樂隊。忘不了一白一黑的1975及76年姊妹專輯《 A Night at the Opera 》和《 A Day at the Race 》叫我聽得大呼震撼,當中〈 Love of My Life 〉和〈 You Take My Breath Away 〉絕對是美麗心動得吹可破的 ballad;當然也少不了收錄〈 We Will Rock You 〉和〈 We Are the Champions 〉的1977年專輯《 News of The World 》。

從 Queen 在1984年的《 The Works 》,到 Freddie Mercury 在1985年出版個人專輯《 Mr. Bad Guy 》,再到同年夏天 Queen 在《 Live Aid 》盛況空前演出(當年我正是在電視機前通宵看《 Live Aid 》直播、見證這個音樂盛事的小樂迷),也是短時間發生的事,所以也令我特別深刻。當年 Queen 在我們心目中已是英國國寶級樂團、在舞台上是那麼霸氣的搖滾天團,Freddie Mercury 一舉一投已彷彿在呼風喚雨。

電影裡《 Bohemian Rhapsody 》呈現出 Freddie Mercury 的孤獨心靈。 (電影劇照)

但是在《 Bohemian Rhapsody 》片中,樂隊之前才經歷過一場危機而再走在一起為《 Live Aid 》演出,甚至出場前在後台的戰戰兢兢心情。電影裡正是要探討 Freddie Mercury 的內心世界——在熱血成名故事與狂妄自大的搖滾巨星角色背後,他都是孤獨的。面對是種族的身分、嚴父的目光、婚姻失敗及對妻子的難捨難離、與隊友的衝突、靡爛的生活、音樂事業的迷失、性向面對的公眾壓力、對身邊的人之不信任、患上世紀絕症,《 Bohemian Rhapsody 》裡描寫的他總是脆弱、孤寂而隱藏著他的不安全感,這並不是我們單從音樂上認識到的 Freddie Mercury 。

片中,我們都喜見重現了〈 Bohemian Rhapsody 〉、〈 We Will Rock You 〉、〈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等皇后樂隊經典名曲在錄音室誕生的過程,以及成員間的討論與爭拗。樂迷看《 Bohemian Rhapsody 》,乃可以作為對 Queen 溫故知新。然而縱使 Brian May 和 Roger Taylor 有為電影擔任顧問、又有樂隊的經理人 Jim Beach 擔任電影監製,大家也要留意故事並非百分百真實性,畢竟電影不是根據一部自傳而來,所以部分故事內容也有改編成分、經過二次創作。作為「皇后粉」,有些地方的差異也叫我不吐不快。

《 Bohemian Rhapsody 》裡灌錄完《 A Night at the Opera 》專輯後的 Queen 。(電影劇照)

最明顯是片中說到 Freddie Mercury 換了新形象——剪短了頭髮、留了二撇雞鬍子, Roger 說他「好基」,跟著他到錄音室,與樂隊灌錄了 Brian May 創作的〈 We Will Rock You 〉。問題是在《 News of The World 》專輯內封套的照片,以及〈 We Will Rock You 〉的官方音樂錄像上可見,當時 Freddie 尚未留鬚,有證有據;而 Freddie 「好基」的二撇雞形象,到1980年專輯《 The Game 》時期才出現,彼此的時間性相差了三個年頭,這是不能亂來吧。

《 Bohemian Rhapsody 》的電影原聲專輯

又在一次樂隊的會議上, Freddie 嚷著要休團,並跟別的唱片公司簽了合約、計劃出版個人專輯,隊友表示震驚又憤怒,不想 Queen 被分裂,於是雙方鬧翻了。那該是1982年專輯《 Hot Space 》面世及舉行過世界性巡演後,在1983年發生的事。但明明 Roger Taylor 在1981年已出版過個人專輯《 Fun in Space 》,是最早單飛的一員,對 Freddie 要暫時作個人發展又何須大驚小怪?

還有片中說到 Freddie 經過不愉快的個人專輯灌錄過程,及被檢驗出罹患AIDS,然後才主動跟隊友破鏡重圓,答應讓 Queen 為1985年夏天的《 Live Aid 》演出。但根據資料,Freddie 確診世紀絕症是1987年的事,而非片中所言他是帶病為《 Live Aid 》表演,那似乎是導演 Bryan Singer 為電影創作的煽情戲劇性——除非如就電影裡 Freddie 在為《 Live Aid 》綵排時向隊友公佈絕症消息並說只有他們知道,最終把秘密守到拍攝《 Bohemian Rhapsody 》才揭盅。

聽《 Bohemian Rhapsody 》的電影原聲專輯

1991年2月,Queen 出版了 Freddie Mercury 生前的最後一張專輯《 Innuendo 》,唱片面世時樂迷仍不清楚他的AIDS病情,只知道樂隊帶來了一張藝術性甚高而沒有多大商業味的專輯,重建他們的藝術搖滾風格,從而被視為樂隊的迴光返照之作,六分多鐘主題曲〈 Innuendo 〉便是猶如〈 Bohemian Rhapsody 〉般的 epic 曲目,當年我也興奮地在《 年青人周報 》寫了篇長長的樂評文章介紹這張專輯。九個月後,Freddie Mercury 在11月24日因愛滋病導致肺炎併發症逝世,享年45歲,消息傳出時之震撼程度也可想而知。

如今 Freddie Mercury 離開了也快將27年,他早已成為傳說中的搖滾殿堂名字,而那隊四位一體的 Queen 亦同樣成為一個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