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Queen 的 The Works 締造了劃時代聖歌 Radio Ga Ga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當年今日】英國殿堂級搖滾樂團 Queen 在1984月2月24日出版了他們的第11張專輯《 The Works 》,唱片標誌著樂隊在80年代的其中一個高峰。而專輯裡更締造了〈 Radio Ga Ga 〉這首未來主義電音曲風的劃時代神級 anthem 。

姑勿論你是看過英國殿堂級搖滾樂團 Queen 在1985年7月13日黃昏,於倫敦溫布利球場為地跨越英美兩地舉行的非洲埃塞俄比亞饑荒大型慈善馬拉松音樂會《 Live Aid 》之歷史性現場演出影片,抑或只看過在本屆《奧斯卡金像獎》連獲「最佳剪接」、「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及讓 Rami Malek 榮升「最佳男主角」等獎項殊榮的 Queen / Freddie Mercury 傳記片電影《 Bohemian Rhapsody 波希米亞狂想曲:搖滾傳說》片末重演 Queen 在《 Live Aid 》之盛大表演場面,都會知道 Queen 一出場 Freddie Mercury 便在坐鋼琴前玩出半首「神曲」〈 Bohemian Rhapsody 〉,然後緊接是來自1984年專輯《 The Works 》的先行單曲〈 Radio Ga Ga 〉——現場氣氛馬上飆升,當唱到 chorus 時,更見證到此曲喚來萬人空巷(現場有72,000人)模仿其音樂錄像的「齊鼓掌」場面,見證到此曲是何等厲害的 anthem !

1984年的 Queen : Roger Taylor 、Brian May 、 Freddie Mercury 和 John Deacon 。(攝影: George Hurrell )

35年前, Queen 的第11張專輯《 The Works 》就在1984月2月24日面世。對於在70年代已走上登峰造極狀態的 Queen 來說,《 The Works 》的出現正標誌著他們在80年代的其中一個高峰,並收復了82年專輯《 Hot Space 》的失地。

Queen 的《 The Works 》專輯當年能登上英國專輯排行榜第二位、在榜內逗留了兩個年頭,實情比後來的冠軍專輯更銷量。

在美國洛杉磯及德國慕尼黑灌錄的《 The Works 》(也是他們首次在美國錄音),當年能登上英國專輯排行榜第二位、在榜內逗留了兩個年頭,實情比後來的冠軍專輯更銷量。而專輯之一大典故,是締造了單曲〈 Radio Ga Ga 〉這首大熱單曲,成為 Queen 在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曲目。

試聽《 The Works 》

〈 Radio Ga Ga 〉的成功,可以說有這三大因素:

1. 出自鼓手 Roger Talyor 手筆、用 Roland Jupiter-8 電子合成器及 Linn LM-1 鼓機創作而成的此曲,是一首全然由 synth 主導的尖端電音流行樂曲目(由客席鍵琴手 Fred Mandel 負責電子合成器程序),回應了當時的 synth-pop 樂潮,歌曲在勾勒出未來主義色彩之餘,也有著浪漫的琴音, Brian May 的 slide 結他獨奏也很配合歌曲的未來派氣息,而 chorus的「齊鼓掌」大合唱位更是天下無敵。

2. 在那個主流樂壇對音樂錄像/ MTV 頻道為趨之若鶩的年代,歌曲乃背道而馳地道出收音機仍很重要、大家仍喜愛聽電台,以平反電視機已取代收音機的說法,從而取得廣大的共鳴。

3. 歌曲由 David Mallet 執導的音樂錄像以未來世界為背景已夠吸引,片中剪輯了 Fritz Lang 的1927年德國表現主義科幻默片電影《 Metropolis 大都會》的片段更成為一時住話,令 mv 在電視頻道取得甚高播放率。

結果〈 Radio Ga Ga 〉不但在英國成為亞軍單曲,更成為全球大熱。此曲還有一個後話,就是美國流行歌手 Lady Gaga 正是因為這首 Queen 的歌曲而作為藝名命名。

第二張單曲〈 I Want to Break Free 〉是出自低音結他手 John Deacon 手筆的愉快流行曲作品,還有一段傻裡傻氣的 synth 獨奏。歌曲的話題之處,是其模仿英國經典肥皂劇《 Coronation Street 加冕街》的音樂錄像裡 Queen 「反串」演出: Freddie Mercury 和 Brian May 扮靚太師奶, John Deacon 扮婆婆, Roger Taylor 扮少女,結果 mv 被美國 MTV 禁播,叫 Queen 憤然放棄北美巡演,故令《 The Works 》在美國的銷量也略為遜色。

前作《 Hot Space 》的 funk / disco / soul & dance 取向,嚇怕了很多搖滾樂迷。而《 The Works 》則叫 Queen 回復了他們的搖滾本色,在〈 Radio Ga Ga 〉之後即來 hard rock 曲目〈 Tear It Up 〉,而〈 Man on the Prowl 〉更大玩復古的 rockabilly 風格。

第三張單曲〈 It's a Hard Life 〉是 Queen 的激情搖滾風格勵志歌而又有著搖滾歌劇的底蘊。

第四張單曲〈 Hammer To Fall 〉是帶出那個冷戰時代的 hard rock 歌曲,《 Live Aid 》演出在〈 Radio Ga Ga 〉之後就是玩出此曲,但現場版更重型。

除了〈 Radio Ga Ga 〉外, Queen 另一電音取向之作是電氣搖滾曲目〈 Machines (Or 'Back to Humans') 〉,不但 Roger Taylor 再大玩 vocoder 人聲,更動用上當時最先進的數碼採樣電子合成器 Fairlight CMI II 。而 ballad 曲目〈 Is This the World We Created...? 〉是帶出 Freddie Mercury 等人對非洲饑荒的關注, Queen 在《 Live Aid 》也是以此曲作 encore 演出。

再說多次:電影《波希米亞狂想曲:搖滾傳說》並不盡然跟史實,如片中說到 Freddie Mercury 跟隊友破鏡重圓在《 Live Aid 》演出,而 Queen 已久未公演而有點戰戰兢兢。實情是 Queen 才舉行過橫跨1984、85年的世界性盛大《 The Works Tour 》,當時大家仍延續著那團火。

更多關於《波希米亞狂想曲:搖滾傳說》電影與樂隊史實的差異,大家可閱讀我早前寫的專欄文章 - 關於波希米亞狂想曲:探討 Freddie Mercury 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