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哥認為《石頭記》被惡搞是恭維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今年4月,就是達明一派的第二張專輯《石頭記》面世30週年。最後一集由達明一派擔任嘉賓的【唱片經】,就跟劉以達和黃耀明回憶他們這張有著奠定性意義、在商業上與藝術上都帶來重大突破的1987年專輯。

我們從與進念.二十面體合作主題曲〈石頭記〉,說到在達明歌曲裡的香港時代標記,再說到明哥猶如導演一部電影般去處理專輯的概念性大畫面。

達明一派《石頭記》(1987)

專輯簡介:

達明一派在1987年4月發表的《石頭記》,是他們的第二張官方專輯,在其音樂生涯上有著重大的轉捩點意義。那不但帶來了一張得以登上銷售排行榜冠軍的暢銷專輯,同時也見證到他們銳意要創造出猶如概念專輯般鋪排的唱片——專輯以電子樂章〈離〉揭開序幕、最後以低迴沉重的〈棄〉作結,正做出首尾呼應之效。

主題曲〈石頭記〉是與進念.二十面體之同名劇場《石頭記》合作的曲目,他們以電子音樂形式來祭出這首古意盎然的中國小調式歌曲,當年不但成為一時佳話,也好讓達明一派這個被視為「前衛」的名字得以深入民心起來。

另一主打歌〈馬路天馬〉在刻劃出青少年在午夜流連街頭現象下如流水行雲的爽朗曲風,〈美好「新世界」〉的post-punk基因,〈無風的秋季〉的愜意輕爵士,〈傷逝〉的沉痛悽戚,〈崩裂〉蟄伏著的industrial打鐵肌理,〈後窗〉的撲朔迷離,〈一個人在途上〉的豁然公路電影感,每首歌曲的風格都可以來得不一樣。

情懷是多麼而美麗的秋色風景;由木結他帶出,是曲如其名地哀慟傷逝、悲情絢麗的哀歌;黃耀明首次參與填詞的道出漂泊人生,其豁然意境是多麼無拘無束。《石頭記》裡的每首歌曲,都可以獨當一面而來。

彷彿是對青春無悔的輕狂放縱情操,歌曲的長青之處絕對是屬於達明一派的classic-pop。

《石頭記》所為樂迷津津樂道,是歌曲來得快慢俱佳。在帶帶著東洋風的緊湊曲風下,以尖沙嘴新世界中心商場作背景來描寫年輕人高買的「沒美夢與信念」;更具電氣化post-punk風格是寫出蟄伏在行人隧道之都市精神病患者的,曲中的大抵是第一首向music探討的廣東流行曲;淒美曲風下,唱出了偷窺者的心態。這也同是達明一派探討社會問題系列作品。

這不僅是他們在商業上的突破,而更重要是即使專輯仍是由黃祖輝監製,但劉以達與黃耀明已能夠取得他們自主的音樂空間,藝術性上跨前了一大步;歌詞差不多全由陳少琪操刀,進一步見證了他們早年的三人合作關係。

另一個轉捩點,是此曲的出現。這首專輯兼主打歌、也是主題曲(陳少琪與邁克及進念二十面體聯袂填詞),一下子這隊樂迷心目中很英倫風的新派「組合」,便換上一種、詩情畫意的色彩電子流行樂風格而來,當年的確來得相當驚豔,也成為達明一派這個名字得以「入屋」的契機。

進念.二十面體 第廿四齣創作劇《石頭記》

蓋著一個設計更呈簡約飄逸美學的黑白封面,《石頭記》的重點,看到他們要創造出一張完整的專輯出來之意向。

專輯裡的另一經典作,是承接著序曲〈離〉而來的〈馬路天馬〉,刻劃出青少年在午夜流連街頭現象,歌曲的明快爽、流水行雲,彷彿是對青春無悔的輕狂放縱情操,歌曲的長青之處絕對是屬於達明一派的classic-pop。

《石頭記》所為樂迷津津樂道,是歌曲來得快慢俱佳。〈美好「新世界」〉在帶帶著東洋風的緊湊post-punk曲風下,以尖沙嘴新世界中心商場作背景來描寫年輕人高買的「沒美夢與信念」;更具電氣化post-punk風格是寫出蟄伏在行人隧道之都市精神病患者的〈崩裂〉,曲中的打鐵聲響大抵是第一首向industrial music探討的廣東流行曲;〈後窗〉在撲朔迷離的淒美曲風下,唱出了偷窺者的心態。這也同是達明一派探討社會問題系列作品。

另一方面,〈無風的秋季〉的輕爵士情懷是多麼愜意而美麗的秋色風景;由悽戚木結他帶出的〈傷逝〉,是曲如其名地哀慟傷逝、悲情絢麗的沉痛哀歌;黃耀明首次參與填詞的〈一個人在途上〉道出漂泊人生,其豁然意境是多麼無拘無束。《石頭記》裡的每首歌曲,都可以獨當一面而來。

文:袁智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