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女主音】DAVID BORING劉靜:黑暗深淵級cult片推介

撰文:宋莉莉
出版:更新:

繼初階醒神奇趣級、進階血花爆谷級,DAVID BORING主音劉靜開出了她的黑暗深淵級cult片推介最終回:《Videodrome》、《Salò, or the 120 Days of Sodom》、《Martyrs》。

 

DB主唱劉靜及貝斯手方惊。(圖:DAVID BORING)

接下來要介紹這幾套cult片,有人可能會質疑說,「並沒有那麼血腥恐怖,為甚麼會放在第三級?」

我反而覺得,如果你只追求畫面的極端,要超越「極端」的標準其實不難,上deep web走一圈已經可以了。但這幾套電影的厲害之處是,恐怖、血腥元素通通不是賣點,賣點是必須用如此極端的語言去帶出當中的訊息。它們對觀眾的影響,比只用極端元素嚇你的電影來得更深。

1.    Videodrome(1983)

我很喜歡這部戲的導演David Cronenberg,他說故事的手法、議題全都很沉重,不易消化,其他作品《The Fly》、《Naked Lunch》、《Existence》皆具有他很強烈的個人風格。

《Videodrome》是Cronenberg把個人元素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作品。第一,他把body horror玩得很好看、很聰明,例如把男主角的胸膛設計成一個可以放入VHS錄影帶、卻是呈陰道形狀的洞;電視把整個人頭吸入去;男主角的手變成一把血淋淋的槍,那把槍指著他自己的頭顱......都是很經典的body horror畫面。

Blondie主音Debbie Harry在《Videodrome》中的演出。

第二,故事很貼近人的生活。《Videodrome》講述一名很低俗、不是甚麼正人君子的監製,在無意間發現了一個電視頻道,播放疑真疑假而極為暴力的真人秀。監製覺得這件事有商機,而在找尋頻道的源頭途中,他認識了一個女孩,亦即當時很有名的Blondie主音Debbie Harry。一開始的故事線很明顯,但劇情愈來愈超現實,惡夢感、幻覺感很重。你開始分不清面前的是故事一部分,還是主角們的幻覺,後來連觀眾也不知道電影是否停留在同一故事。

特色三,Cronenberg每次說的主題都圍繞現代人與科技,理應為方便人類的機器,卻帶來了不安感。他很擅長把這種不安放大至惡夢成真的地步。《Videodrome》厲害的是,導演擅長引用與人最貼身的議題,逼你看一個惡夢,看完你不會立即嚇死,但會覺得自己很髒,就像不斷洗澡卻怎洗也不乾淨。

電影soundtrack很有趣,雖然不是DB直接會做會聽的東西,很techno、industrial,令人不舒服卻想要跟著跳舞,像hang機但hang機得很洗腦。

2.   Salò, or the 120 Days of Sodom(1975)

並非如一般cult片簡單,稱之為cult片甚至有點侮辱。如果你喜歡文化研究,《Salò》有很多可供細味的地方。例如導演Pasolini已經是個很有趣的人。這名意大利左翼知識分子身兼作家、文化評論員、導演、哲學家,言行出位,拍完電影不久就被謀殺,有人揣測是電影太越界了。

簡單介紹故事:在法西斯主義盛行的意大利,4名喪盡天良的權貴綁架了18個少男少女,並把他們困在古堡。接下來的120天,權貴向少年施行極端暴力、性虐待、心靈虐待,各種變態及fetish行為。有趣的是,權貴設定去虐待少年的遊戲規則很講究。

這120天分了三個階段。第一是Circle of Manias,全是與性有關的活動。第二是與屎有關的Circle of Shit。最後是Circle of Blood,做甚麼也很明顯了。看著看著,會覺得自己也成為了遊戲的一部分,很害怕,卻想知道下一步會發生甚麼。

這幾個階段取自詩人但丁的作品《Divine Comedy》,你可以純粹欣賞電影故事,也可延申閱讀,看看為何這三個階段這樣命名和設計。你會發現導演所說的不止是電影中的變態,而是延申至哲學、靈性層面的恐怖,以及天堂、地獄、人間的概念。

電影的政治意識很重,每個權貴都反映某個社會現象。他們的行為極為荒誕,說話卻是文縐縐的,不停引用著名文學作品、敘述文化現象,但把這些偉大的思想實行起來,竟會演化為對無辜者的極端殘害。

3. Martyrs(2008)

我最喜歡的恐怖片。

故事設定:兩個女孩去一個看似正常、幸福的家庭尋仇。這家人其實完全不正常,媽媽幫秘密組織拐帶和虐待女孩,其中一名去尋仇的女孩,童年時就是被這個媽媽拐帶虐待。童年陰影令她在心理上創造了一頭幻想出來的怪獸,是一頭很積極地自殺的怪獸。同時,他們在屋裡發現了另一間密室,禁錮著一個被折磨到不像人類、而是怪物的女孩。

這是電影前半段說的事,已經夠好看了,談到人對自己的恐懼能有多脆弱,也有心理上的恐怖、肉體上的恐怖、怪物元素。

後半段更厲害,電影整個感覺已變了另一回事,血腥、暴力一樣有,我不能劇透,不然便沒意思了。但這些元素都不是主角,而是帶出最終的訊息,擢中心臟某處正常不會意識到,但一想到就回不去的地方。它顛覆了我很多固有價值,甚麼是死亡?人對完美、知識的追求有多遠?人的生命、他人的生命有多重要?思考這些哲學層面的問題,不正是transgress的過程嗎?

看完我立即想到DAVID BORING的〈Suicide Pop〉,歌曲的最後一分鐘就是我們創作時想帶出的感覺──解釋不了但很mind-fucked的境界,同樣出現在《Martyrs》的最後15分鐘。

一、兩個小時便令觀眾這樣,這套會留在腦海很久的恐怖片,老套點說,是會令人昇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