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風波一周年|追溯「完美風暴」的源頭 是誰最先提出修例?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反修例風波至今發生一年。眾所周知,這場扭轉整個香港政治面貌的風暴,是由《逃犯條例》修訂爭議引起。回顧修例爭議,到底整件事是由特首林鄭月娥自行推動,還是由北京主動出擊,至今仍是一個謎,最起碼無人能公開說個明白。
《香港01》嘗試重組去年事件的資訊,以及綜合政界人士的分析,所得的答案相當統一:修例源於林鄭月娥自身。皆因當時林鄭從高鐵「一地兩檢」取得勝仗後雄心萬丈,希望再下一城,結果輕敵慘敗,鬧出回歸以來最嚴重的管治危機,甚至可以說改變了一國兩制的走向、影響了台灣及美國等全球局勢。

▼逃犯條例爭議過程▼

+35

修改議規、一地兩檢打勝仗 冀再贏一役

2017年林鄭月娥上任後,政治氣氛一度緩和,梁振英主政時代的對立氣氛減退。林鄭在「政治蜜月期」,評分一度高達63.6分,首份施政報告推出的政策亦以民生為主,較少觸及敏感政治問題。

當時最主要的政治爭議,在於立法會議事規則修改,以及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實行「一地兩檢」問題。尤其後者,當時民主派「力谷」議題,形容為「割地兩檢」,但最終無法阻止,2017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有關決定,立法會翌年6月通過一地兩檢安排。

有多於一名政界人士向《香港01》表示,林鄭月娥眼見政治爭議打勝仗,受到「誘惑」,希望再贏一仗,成為她往後推動《逃犯條例》修訂的最大「推力」,林鄭真心認為修例並不過份,且研判有為受害人伸張正義的「底牌」,所以信心滿滿。

2月12日,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修訂《逃犯條例》和《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把條例訂明不適用於「香港與中國其他部份」的條文刪除,並建議其他與香港未簽訂長期安排的地方,可向特首提出「一次性個案」移交要求。

一名不願具名的建制派人士表示,保安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修訂《逃犯條例》的當天,上午民建聯陪同受害人潘曉穎的母親召開記者會,要求港府將陳同佳引渡台灣受刑,顯然是早有鋪排的劇本,「林鄭以為香港人的同情心,會抵消對修改逃犯條例的恐懼感,最終證明她評估錯了。」

另一名政界人士分析,林鄭當時推動《逃犯條例》修訂,其實可做到另一重效果:通過修例阻嚇部分與北京敵對的力量,如分離勢力,減低中央催促特區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壓力。

林鄭月娥推動修訂《逃犯條例》失敗,引發1997年回歸以來最大政治亂局。(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田北辰爆料:612翌日林鄭上深圳見京官

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田北辰接受《香港01》訪問時直言,據他了解,修例根本不是中央的硬指令:「6月12日爆發衝突後,第二日林鄭上深圳見京官,收到指示要求暫緩修例。如果是中央的硬指令,中央怎麼可能那麼快收回?」

他引述多方消息指,整件事的背景其實是一地兩檢過關、2018年兩次九龍西立法會補選破天荒由建制派勝出、沙中線醜聞政府「手起刀落」立威,當時整個建制陣營氣勢如日中天,因此林鄭想多做一步,「於是向(時任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時任港澳辦主任,現任副主任)張曉明提出修例,再上報中央,但最後林鄭錯估民情、推動手法又差,中央錯信了她。」

田北辰慨嘆,在整個推動修例的過程,林鄭政府「可以錯嘅都做錯晒」,尤其是6月9日遊行後的反應。「見到幾十萬人和平上街,你都應該想一想吧?結果不是,你即晚回應,繼續硬闖,立法會主席更表示要一連七日審議。非但不煞車,還要踩油門……」

劉曉明受訪時曾指,中央從沒有指令特區推動修例。(資料圖片)

林鄭不斷「自打嘴巴」 民主派成功搶奪話語權

事實上,《逃犯條例》性質特殊,尤其涉及中港法制之間的「防火牆」,極度敏感。林鄭月娥於3月「親自上陣」,負責向公眾及傳媒解說修例。不過在推銷修例的過程中,特區政府的表現無法服眾,亦多次被批「自打嘴巴」。

例如有聲音提出,向台灣當局進行單次移交已可解決事件,台灣當局甚至多次表明不接受以修例為前題移交陳同佳,但政府堅持必須修例「堵塞制度漏洞」;民主派發現政府在1997年審議《逃犯條例》時,提及是刻意剔除內地。民主派以此為論證,指此安排並非「漏洞」而是防火牆。

另一嚴重邏輯問題,在於去年5月30日政府宣布最新修訂,規定移交要求只能由該國「中央政府」提出。不過這衍生另外一個疑問:政治上,台灣地位特殊,如果由「中央政府」提出移交,那應由哪個機關提出移交陳同佳?林鄭和李家超都答不出。

結果民情出現強烈反彈,民主派成功操作議題,將修例演繹成「送中條例」,得到整個非建制以至中間市民的響應,外國政府、商界亦對修例表達關注。4月28日民陣發起第二次反修例遊行,稱有13萬人參與(警稱高峰期有2.28萬)。

嚴重低估修例難度

6月9日,大批市民上街遊行反對修例,民陣稱有103萬人參與(警稱最高峰有24萬),是2003年七一遊行以來最大規模遊行。不過政府當晚下達一個「歷史性」的決定:硬闖。法案如期於6月12日二讀。

有多名建制派人士認為,林鄭月娥嚴重低估修例的難度。屬溫和建制派的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去年11月接受《香港01》訪問時更提到,當見到幾十萬人上街和平遊行,政府一早應該叫停修例。

隨後的事情,已成為耳熟能詳的故事。6月12日立法會外爆發嚴重警民衝突,林鄭6月15日宣布暫緩修例,9月宣布撤回。條例是被拉倒了,但香港潛藏多年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如政制不民主、中港矛盾、貧富懸殊、警民對立等,在衝突中一次過爆發出來,事情到今日仍然未解決。

反修例風波期間,街頭示威不斷。(資料圖片)

政界人士:中央「被坐上」同一條船

6.12金鐘衝突後,香港再次成為國際關注點。6月13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的訪問,指中央從未指示特區修例。

有政界人士指,這不是中央刻意和林鄭劃清界線,而是事實。「修例最初的確是林鄭自行提出。雖然北京一直都想做(修例),但基於一國兩制,一直沒有出手。」只不過,既然林鄭主動提出修例,政治上,中央不會不支持。結果中央坐上同一條船,條例觸礁後,特區政府連帶整個建制派、中央政府,齊齊受到影響。

▼港版國安法 人大立法 各方爭議持續▼

+8

一場風波牽動全球局勢

一場風波牽動全港、台灣甚至中美局勢。修例風波中,2014年傘運、2016年旺角騷亂後一度陷入低潮的街頭示威重現;2016年DQ浪潮後本土派沉寂一時,但在今次示威浪潮中再獲關注;十八區區議會近年一向是建制派的天下,但風波重創政府聲望,連帶建制派齊齊「撞牆」,結果在去年11月區議會選舉中歷史性大敗。

在中央層面,港澳辦、中聯辦領導層今年初先後出現人事及組織架構變動;尤有甚者,全國人大會議5月底決定直接出手,為香港訂立「港區國安法」,為前所未有之大舉措。於國際層面,香港這場反政府浪潮,甚至成為中美博弈其中一個因素。

一年之前誰會料到,只是一個修例決定,竟會牽引出如此巨大的蝴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