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射經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射經》,乃中國現存最早的射書。作者王琚是唐玄宗時重臣,曾官拜至戶部尚書,最終因被人誣陷而自殺獄中,《射經》便為他的遺世作品之一。

今傳的《射經》版本出自明代叢書《說郛》,共分為上下兩篇、合計十二節。其中開首《總訣》一章,曾被「三朝宰相」杜佑編撰的《通典·兵典》收錄,名為《教射經》。故有人認為,《射經》應當是唐代軍隊的箭術教科書。

然而,若從技術層面看,則《射經》的內容已經與軍事作戰大相徑庭。正如宋人曾公亮的《武經總要》所言,「唐王琚《教射》二篇,多言射之容止,非戰陣所急」。《射經》中的應用場景,已明顯由戰場轉到了民間。以《總訣》為例,它率先提到了跽坐(兩膝着地,臀部坐在小腿與腳跟之上,與臀部不着地的「跪」略有差別)而射的正確姿勢,指明「凡射必中席而坐,一膝正當垛,一膝橫順席」。除了姿勢外,射者的動作亦不能太急太快,否則便會有失「威儀」。由此可以推定,《射經》裡的箭法並不是以戰場為依歸,反近似一種運動競技模式。

(按照上文推斷,跽射與日本弓道的跪射姿勢有點類似,惟前者的動作幅度應當更小)


當然,這並不代表《射經》就是一部簡單的「消閒作品」。事實上,它對每個技術要點都描寫得極其詳盡。以《馬射總法》裡的「抹羽取箭」為例,它便仔細論及了取箭的指法以及運力技巧,如「以二指按箭,三指斜擗箭,四指、五指向裡斜鉤,左手二指、三指羈干掣箭至簇」等。而在「步射病色」一節,它則提到了各種常見的錯誤姿勢,包括「前手低,後手高」、頭部不正、手腕翻仰等,盡顯王琚本人的心思。

另一個《射經》對後世武術界的貢獻,是它開創了用歌訣授武的先河。例如《總訣》中就用上了很多壓韻的字句,去講解初學者的注意事項,即「莫患弓軟,服當自遠;若患力羸,恆當引之」、「簇不上指,必無中矢。指不知簇,同於無目」等。按照體育史學者張純本、崔榮泉在《中國武術史》中的考據,這種利用歌訣授武的做法,在隋唐以前甚為罕見。《射經》的出現,可謂突破了舊有的文字形式,為傳藝(特別是體育項目)開了方便之門。

詳盡內容加上嚴謹論證,讓《射經》一直成為學習射術的經典著作,《新唐書.藝文誌》、《宋史.藝文誌》以及文首提到的《說郛》,都有收錄《射經》。惟各版本之間的篇幅略有不同。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基於年代久遠的關係,今傳的《射經》大多沒有附帶動作圖譜,而文中的專用述語,如摋、弰、弝等,亦非當下的常見用字。今人如果想研習清楚《射經》的內容,可能會甚為吃力。這大底亦是《射經》在近代難以流傳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