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丁子成:跨越兩岸的六合螳螂拳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丁子成(1880—1956),名爾忠,字子成。出生於山東黃縣一個富裕家庭。他自幼酷愛武術,曾跟隨族人學習地方武術「三通拳」(由黃縣丁吉通、萊陽宋永通、招遠傅爾通三人合創,因而得名)。其後他又拜了河北滄州羅漢拳家崔禹為師,研習長拳、羅漢拳等傳統少林拳法。

丁子成家族世代以典當為業,在黃縣上號稱「丁百萬」。其時的當舖、錢莊依舊會聘請拳師擔任護院,身為一方首富的丁家自然如是。故此丁子成能藉機接觸不同拳師,他打聽到招遠人林世春(1825—1912)的六合螳螂拳非常了得,便與好友王吉臣聯袂拜訪。

六合螳螂拳出自清同治年間的山東人魏三,他從萊陽人李秉霄身上習得了揉合羅漢拳與螳螂拳的「羅漢短打」,並將之授予了林世春。由於這門拳術講究「六合」(與內家拳的「內外三合」相似),所以又被稱為「六合螳螂拳」。據聞丁子成與林世春見後,就很快被對方輕取。王吉臣遂將林世春請到家中任教,從此二人專心學習六合螳螂拳,數年間盡得真傳。王吉臣曾在全國武術考試中名列前矛,可惜卻英年早逝。而丁子成則在自己的當舖內設場授徒,弟子多為黃縣的富商士紳。

1926年,丁子成為了進一步普及武術,特意在黃縣城東的丁家花園設立黃縣國術研究社,但從學的人依然以官商子弟為主。1928年,研究社被黃縣民眾教育健康部合併,並易名為「黃縣國術研究會」,在當地孔廟兩側廣招門生。據聞許多聞名中外的武術名家,如「神槍」李書文、八卦掌宮寶田等,都曾在研究會內擔任教習。

丁子成先生(左三)與劉雲樵宗師(右三),圖片擷取自劉門武藝http://bit.ly/2MaRniD

事實上,丁子成的確與李書文等人關係匪淺。蓋因其時李書文的弟子張驤伍,正在黃縣負責治安工作。所以當李書文在1931年應李景林之邀,前往山東國術館出任總教習,便曾經親到訪過黃縣與丁子成碰面。李書文的弟子、日後名動兩岸的八極宗師劉雲樵,便正是在此時跟學習了六合螳螂拳及八卦掌,致使現今的劉氏武術體系除了有八極拳械,還有傳自丁子成的螳螂拳法。

 

而隨著丁子成的聲譽日隆,他與當地政府的合作也愈來愈多。教育局便曾經建議將國術正式列入黃縣的體育課程,並由國術研究會免費派員教授。這計劃旋即得到了民眾支持,不過自日軍於1938年入侵縣城後,國術研究會就被停辦。

1944年,國術研究會在城關的聖人殿復辦。除了本地的武術家外,國術會亦邀請了不少過境的武術名家短暫講學,令黃縣的習武風氣盛極一時。至於丁子成本人亦一直留在了黃縣,教授平民武術。按丁子成晚年所收的弟子記述,丁子成的拳學特點是「簡單」,例如他非常看重六合拳中的「劈拳」,認為劈拳雖然只有輪劈、下劈、出拳三個動作,但已經涵蓋了上半身的大部分攻擊模式;只要把這幾式熟習,就能在搏擊中得心應手。而在套路方面,則是以「葉裡藏花」最能代表六合螳螂拳的特色:

(「葉裡藏花」是六合螳螂拳的經典套路之一,除了有劈拳、掄手的動作外,亦有一些變換距離的打法,大底「葉裡藏花」便是這個意思)

 

另外,丁子成亦極擅長鐵沙掌一類的硬功。據說他年青時會用特制的草藥,鍛煉雙臂及手掌硬度,比武時便往往憑此折服對手。可惜當丁子成年長以後,就不能再練鐵沙掌,但他的手臂力量以及骨骼硬度依然比很多年青人優勝,故此他在民間武術界又有「鐵胳臂」的美譽。

1956年,丁子成逝世,終年76歲。現時六合螳螂拳已經傳遍各地,成為了螳螂拳中的一大流派。而對岸的台灣,亦因為劉雲樵宗師的關係,令這套山東拳術揚名四海。丁子成對螳螂拳乃至中國武術的貢獻,相信必定會被世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