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諸葛連弩:傳說中的武侯之兵 明代《武備志》仍有收錄

撰文:李嘉譽
出版:更新:

閱讀三國類別的作品,其中一種最讓人神往的兵器,自然是諸葛武侯所發明的連弩。史書記載,連弩「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那究竟是如機關槍一樣,連發十矢?還是像散彈槍般,一次發射十矢?

弩與連弩
在談論連弩之前,先要簡述一下弩在中國的歷史源流。《戰國策‧韓策》有言:「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外」。《准南子‧俶真訓》亦曾寫道:「烏號之弓、溪子之弩,不能無弦而射;越舲蜀艇,不能無水而浮」。故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經出現,而且還是戰場上的重要兵器。

及至漢代,弩的應用愈趨普遍,對連弩的記載亦漸見清晰。《漢書》卷三十《藝文志》便著錄了《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乃連弩射法的官方軍事教程。由此可見,連弩並不是由諸葛亮所發明。值得留意的是,這些弓弩不論在設計樣式,還是在打法方面,皆與後來的「諸葛連弩」有著天壤之別。

再引《戰國策‧韓策》:「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跖勁弩,呆利劍,一人桑百,不足言也」。而按《墨子‧臨高篇》:

強弩射之,技機藉之,奇器口口之,然則羊黔之攻敗矣……備臨以連弩之車材大方一方一尺,長稱城之薄厚

所以秦漢之際的弓弩,當為一種射程遠、殺傷力大的重型兵器。若果以連弩的方式運用,甚至需要用機械裝置配合,即上文《墨子》提到的「連弩車」。至於三國時代的諸葛連弩,則完全是另一種設計。


諸葛連弩
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曾經記載: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由於年代久遠,現時再沒有關於諸葛連弩的完整圖譜及文字記錄。不過鑑於《三國志》的歷史地位,上述內容確實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其中三處特別需要注意。首先是「損益」的名號,「損」有消耗、遞減之意,而「益」則為填充、添補。兩者合一,應當是要闡明諸葛連弩能夠隨時改動箭支數量。

另外一個要點是「以鐵為矢,矢長八寸」。鐵製的箭矢意味著它的射程距離不能太遠,八寸長的箭身亦屬非常短小(以漢代制式計算,八寸當為18厘米左右)。結合「損益」的特徵,可以推論諸葛連弩是一種近距離的輕型兵器,便於單人擕帶。

最後,是所謂的「一弩十矢俱發」,這就回歸到文首的問題,即連弩是採取「連射」還是「散射」的模式。假設上面的各項推論沒有太大偏差,那可以肯定,連弩絕對是連射型兵器。畢竟同時將十支箭矢繫在弦上,絕對威力有限,甚至達到匪夷所思的程度。而在近距離散射十數箭支,亦會造成大量浪費。考慮到與諸葛亮同時期的發明家馬均,曾自稱可以將連弩的箭支數量增至五倍,諸葛連弩採取的模式必屬「連射」無誤:

時有扶風馬鈞,巧思絕世……先生見諸葛亮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
陳壽《三國志‧杜夔傳》

 

結構與功能
正如前文所述,現時仍未發掘出諸葛連弩的真實圖譜,但後世不少的軍事學者都曾經嘗試仿製。其中尤以明代茅元儀在《武備志》中,所繪製的圖式最貼近上文記載:

明代《武備志》卷一佰仨所載的「諸葛全式弩」,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Damj0F

 

從上圖可見,諸葛連弩的外型類近於「十字弓」。中間上方的為「箭匣」,十支箭矢便是存放於此。當用家將把手向上推時,箭匣就會鬆放,讓其填充箭支;反之,若果將把手向下壓,箭匣就會收好,並使箭支上膛、弩弦拉緊。當弩弦達到最強的張力後,箭支就會自動射出。詳情可觀看以下的片段:

 

另外,現時民間亦有很多頗高質素的仿製圖,大家亦可以參考一二:

曾有民間工匠嘗試重塑諸葛連弩的完整結構,其細緻程令人驚嘆,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T0F2l7

 

雖然諸葛連弩的殺傷力和射程範圍,都未必及得上長弓。但由於它便於擕帶,不論步兵、騎兵都能配備,故此非常適合隨蜀軍遠征。而在西南及川陜交界的交通狹道上,它更有可能收到奇襲之效。

可惜的是,由於諸葛連弩的製作繁複,所以後世的朝廷鮮有再作大規模生產。至於「連弩」的這一種兵器打法,則漸漸回歸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裝模式。例如宋代軍隊,便集中使用體型龐大的「床弩」:

宋代的「三弓床弩」,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QOnsPl

 

雖然諸葛連弩的傳說經已終結,但在很多三國文化作品中,都依然能見到它的身影。這或許就是對諸葛亮,以及當時的軍工專家,所留下的最大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