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MA】武編亂入台灣Clash of Steel 集講座、體驗、比賽於一身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HEMA,史實歐洲武術,是指依據可靠的史料,絕大多數是武術手稿、文獻和圖譜,來重現失傳的歐洲武術的運動。它是一個包含了多種武術內容的統稱,就像「中國功夫」包含了許多流派一樣。HEMA研究的武術資料,年代從1300年到1918年之間都有。直到一戰為止的武術資料,包括手稿、圖譜等,都在研究範圍內,橫跨的時代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又延伸到工業時代。

對於大部份一般人而言,HEMA 看上去雖然令人神往,卻又不禁令人望而卻步,不知應該如何認識這門運動。

在9月28-29日,便舉行了一連兩日的台灣年度HEMA(史實歐洲武術)嘉年華——Clash of Steel,讓亞洲各地的HEMA 愛好者齊聚一堂,彼此交流互相分享心得,亦讓一般大眾能以較低門檻的方式進入HEMA 的世界中。
 

武備志編輯團隊也有幸參與其中,親身體驗HEMA 的樂趣,更訪問了活動主辦者伊塞爾。而武備志曾經介紹過的英靈歐洲武術會,亦派出五位成員參加,當中的馬日聰更「過關砍將」,經過試砍、預賽、淘汰賽,最後勇奪長劍公開賽亞軍。

以下為大家帶來活動回顧跟感想。

 

▍從入門到進階人士都能享受HEMA 的樂趣

Clash of Steel 有別於一般的HEMA 比賽,不只有競技比賽的部份,更嘗試把HEMA 當中的不同知識技術化為不同層次的活動,讓不同水平的參與者都能從中得益。

它的活動主要分成三大類:演講課程、實作課程、兵器比賽。

 

(一)演講課程

HEMA 不單是一種武術競技運動,更是一個歷史重組的研究過程。在復原的方法上,因為HEMA是現代發展出來的武術研究與復興運動,因此研究上使用的是系統化的科學方法,包括運動科學、幾何學、物理學、文獻比較、考古證據、材料科學與實證研究等。

Clash of Steel 安排了不同的講座活動,由淺入深地介紹HEMA 的各種知識面向,包括歷史、考古、文化、制度等。

以小編參加了的《中世紀歐洲軍隊的運行》為例,講者便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參與者分成不同小組當成封建制度中的各個諸侯,然後假設不同情況出現,藉此讓參與者理解到原來中世紀騎士制度其實遠比遊戲想像要複雜非常非常非常多。又如在解釋騎士的常用戰法並非衝鋒時,講者又請我們站起來扮演步兵及騎士,帶出打擊步兵前進時陣型弱點的「佯攻反擊」才是王道。

 

(二)實作課程

+6

顧名思義,這是讓參與者親身下場的課程。它分成了不同級別,讓不同水平的參加者參與。

入門課程包括了四種不同兵器: 英國Roworth 軍刀、意大利細劍Cappo Ferro、意大利Barbasetti 古典軍刀及Montante大劍。讓參加者手持相關兵器,從最基本手法步法學起,體驗各種兵器的技法差異。

小編W 不曾學習過HEMA 兵器,於是便興致勃勃地參加了三課單手兵器體驗班(英式軍刀、意式軍刀及意式細劍),結果右手前臂累透,一整天完全作廢了⋯⋯在此奉勸各位還是要量力而為,哭哭。

那類還有一些適合HEMA 習者的實作課程,如對打策略練習、割擊對打練習、Zorn-ort(一種長劍技法) 變化等。

 

(三)兵器比賽

+13

Clash of Steel 的競技比賽以長劍為主,分成「試砍」、「預賽」、「淘汰賽」、「決賽」各個部份,由37名來自新加坡、香港、印尼、台灣等地的HEMA 劍士爭奪三甲寶座。經過兩日的競賽後,最終由台灣選手伊塞爾及劉宗恩奪得冠軍及季軍。而之前曾參與「武博」的香港「英靈歐洲武術會」成員馬日聰則獲得亞軍。

 

▍Clash of Steel 主辦者:我們不是孤單的 我們不是孤獨的

到底這個包羅萬有的「Clash of Steel 2019 史實歐洲嘉年華」是如何煉成的呢?

Clash of Steel 的主辦者伊塞爾表示,其實這是參考自歐美的活方式:「讓所有的團體可以聚集在一起,彼此交流互相分享心得,讓大家知道『我們不是孤單的』,『我們不是孤獨的』。」

當他回到台灣後,深感亞洲HEMA 的競賽活動很多,卻很少多元化的交流活動:「我們很喜歡比賽,我們打比賽都非常認真,但是我們沒有這個樣子(的活動)。」他希望除了競賽以外,讓不打比賽的人也可以輕鬆參與聚會,於是便有了舉辦 Clash of Steel 的想法。他希望透過 Clash of Steel,讓亞洲的各個HEMA 團體可以聚在一起,以產生出更多更好的結果。

伊塞爾在台灣推廣HEMA 已經大概有五到六年的時間,他認為HEMA 在台灣的發展狀況還不錯,除了輔仁大學歐洲劍術社以外,另外清華大學、陽明大學也都開始有學生HEMA社團成立,其他HEMA 社團如Vor & Nach、輔仁大學劍術社、獅心劍術俱樂部、血櫻歐洲劍術俱樂部等積極發展中,他們都在各個社交媒體上推廣HEMA,更定期去做一些體驗的活動,讓大家可以較低門檻的方式進入這個活動。

對於未來展望方面,伊塞爾直言:「我希望未來亞洲能以我們東南亞地區為首,可以往外發展到整個亞洲去。希望未來亞洲各地區國家之間,可以一整年都有活動,讓大家可以去不同的國家參加。」
 

▍武編感想:
編輯R:
參加這次體驗活動的朋友,大多都是已經有一定經驗的人,但現場所見就算是沒有經驗的新手,也很容易上手一起練習。

個人參加了英式及意式軍刀的體驗,雖然大家都是軍刀,但因為時代與地域不同,其手法、步法及握法,而且兩者在用法上的背後思想都有所不同,學習「如何」的同時去思考「為何」,是個很有趣的體驗。

上次舉辦「武博」沒能參加當中的體驗班,這次能當參加者實在很高興。以武會友真的是很開心的一件事呢。

 

編輯W:
我一向喜歡嘗試不同的武術,可惜機緣不合,一直都沒有機會接觸兵器武術。直至我進入武備志工作後,才認識到甚麼是HEMA。雖然之前「武博」時邀請到英靈舉辦體驗班,但因為公務纏身錯失了體驗HEMA的大好機會。

今次能夠參與Clash of Steel,可謂是彌補了「武博」時的遺憾,更讓我一次過接觸到英國Roworth 軍刀、意大利細劍Cappo Ferro 及意大利Barbasetti 古典軍刀。同時,英靈歐洲武術的朋友更不吝賜教,在準備比賽期間借出裝備,指點我們長劍的入門技巧。

首次正式學習劍刃兵器,讓我體驗到空手武術跟兵器武術之間的微妙關係,既有異亦有同。這次活動再次提醒我切勿故步自封,世上還有很多值得嘗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