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農場停用抗生素 超級惡菌就能防?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郭銘祥與香港大學和嘉道理農場合力研發的嘉美雞以不打抗生素、激素作招徠。(鄭子峰攝)

所謂抗藥性,或抗菌素耐藥性(AMR),泛指微生物(例如細菌、真菌、病毒、寄生物)產生變異,令本來有效的抗微生物藥如抗生素不再有效。基於物競天擇,以細菌為例,即使是最有效的抗生素,都只能殺死絕大部分的細菌,無法完全滅絕,具抗藥性而能夠存活的細菌就會大量繁殖,直至另一種有效藥物出現,不斷循環。因此,細菌假以時日產生抗藥性是自然現象,只是人類誤用或濫用抗生素會大大加快這個過程。

農場到餐桌過程複雜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2016年統計,有69%於當地分銷的抗生素用於食用動物身上。當年與香港大學和嘉道理農場合力研發嘉美雞的郭銘祥,在本地養雞和售賣獸藥多年,他解釋在養飼過程中加入抗生素有兩大用途。其一是治療,即在動物發病後對個別或全群動物用藥;其二是預防疾病以達到促進生長的效果,把抗生素混到飼料中,統一餵飼所有禽畜以預防細菌感染。城市大學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總監王啟熙獸醫補充,餵食抗生素的動物可比沒有使用的體型大10%。

人類求診服用抗生素,或進食的動物在飼養過程中用過抗生素,都可令超級細菌定殖於人體內。(插圖:曾如玉)

上月初世界衞生組織(WHO)建議,食物生產業應停止為了預防疾病及促進生長,在健康動物身上恆常使用抗生素。不過,即使農場自律,也不代表市民買到的肉類就沒有耐藥菌。去年末,消費者委員會從市面上抽驗了活雞、冰鮮雞、急凍雞等多種產品,約六成樣本中驗出了超廣譜乙內酰胺酶(ESBL)耐藥腸桿菌,當中包括飼養過程沒有使用抗生素的嘉美雞。郭銘祥解釋:「那些菌存在於空氣之中,所以在空氣或人的手取樣本化驗,都可能驗到。」

本地農戶自律 漏洞有待修補

《行動計劃》引述,根據漁護署的相關監測結果及從禽畜飼養人收集的資料,飼養人只會於控制傳染病爆發時,或預防幼豬和雞苗感染傳染病時使用抗菌素;而細菌感染並非本地水產養殖業的主要威脅,養魚業並不常用抗菌素。

不過,現時缺乏全面監管下,禽畜業者是否仍有濫藥可能?郭銘祥認為考慮到成本,本地業者一般極少濫用抗生素:「一噸飼料成本約二三千元,添加抗生素令飼料成本增加約200元。而且用藥不會只用一劑,養親都過萬隻雞,我們用不用得起?」其次,抗生素只能對付細菌,而他指農友擔心病毒多於細菌:「綜合而言,引起經濟損失的疾病95%都是病毒引起。動物受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感染通常只會較消瘦,死亡率不高,除非好大規模、好密集飼養。」他續指,動物愈幼小,感染細菌死亡率愈高,飼料混入抗生素的時期不長,一般最常用藥是三星期至一個月大的雞仔。

本地活豬只佔食用量7%,如果只監管香港農民,是否真的解決到抗藥性困擾?(視覺中國)

改善環境勝於用藥

郭銘祥多年前與荷蘭藥廠合作時,有獸醫告訴他疾病成因三個元素:宿主、病原、環境。病原存在於環境是為污染;沒有病原下,環境因素只會對宿主造成壓迫(stress);而沒有如擠迫、通風不良、氣溫驟變、運動量和睡眠不足等環境壓迫,宿主只會感染病原而不會發病。疾病要發生,三個元素缺一不可。

香港的食物超過九成由外地進口,就食物安全而言,發展本地生產才能較好監控。但2005年起漁護署先後推出「家禽農場自願退還牌照計劃」、「養豬場自願退還牌照計劃」、「家禽農場結業特惠補助金計劃」,由本來接近200個雞場和260多個豬場分別減至現存43和29個。陳武池認同監管原意,但對成效有保留:「本地活豬只佔食用量7%,如果只監管香港農民,是否真的解決到抗藥性困擾?」

健康危機 不止於抗藥性

抗藥性雖然嚴重,但終究只是影響人類健康的其中一個因素。面臨無藥醫的危機,相較農業濫用抗生素的指控,郭銘祥歸咎問題於病人胡亂要求醫生開藥的心態才是主因。

世衞、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動物衞生組織等都強調「一體化健康」,即人類健康、動物健康和環境衞生需同時考慮。王啟熙慨嘆,「你看我們人住同雞場有咩分別?我們疊得可能仲高、仲密。既然我們知道動物其中一個減少用藥方法是改善環境,點解人的環境唔改?如果你話做唔到,咁咪繼續食藥。」

上文節錄自第91期《香港01》周報(2017年12月18日)。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2月18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1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