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跑填海或延誤 明日大嶼配萬億基建 香港未來會否無沙用?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除了「明日大嶼」計劃外,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早前表示,預計未來五年,香港每年整體建造工程量維持在2,500億至3,000億元的高水平,當中包括三跑系統、房屋發展、中九龍幹線和醫院發展計劃等;並透露未來十年,政府在基建總投資將超過1萬億元。這還未計算其他有機會展開的項目,如因應大灣區發展,深圳方面有意興建跨境鐵路連接洪水橋的相關發展工程。因此可以預期,本港未來對沙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

此外,中央政府去年審批未來兩年的港澳大型填海工程的用沙總量高達7,000萬立方米。不過,單是「明日大嶼」,外界估計用沙量為2.6 億立方米,耗資買海砂就需要440 億港元,還未計算尚在施工的三跑填海工程,以及其後約200公頃的東涌北填海計劃。何況,現時也難以保證未來數年內地海砂的供應量。

特首林鄭月娥提出的「明日大嶼」,1,700公頃填海會否令香港無沙用?(資料圖片)
黎偉聰強調沙在香港這類大城市,是異常重要的天然資源。(羅保熙攝)

由沙建成的石屎森林

廣東省作為本港砂石主要供應來源地,其砂石資源量達125億噸。但作為中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每年的砂石用量逾20 億噸,產值近千億元人民幣。單計深圳,2017年公布《深圳市城市建設與土地利用「十三五」在規劃》,當局將投資3,500 億元人民幣(約4,000 億港元)於2020 年前填海的12 處地方,其總面積達2,820公頃。此外,中央政府有意加強發展大灣區,區內大型建築工程遽增,面對龐大的砂石需求,屆時供應若不如預期,或會影響本港人工島工程的進度和建築成本。近年,內地加強規管採沙業,既打擊非法挖沙,同時亦減少採砂,供應港澳地區的河砂配額每年遞減10%。2016年內地供應量只及本港所需的六成三,令本已供應不足的河砂更捉襟見肘,影響本地建築業。

記者為此分別向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黎偉聰教授和香港建築物料聯會行政總裁寗漢崇了解香港日後會否成為「無沙之城」。黎偉聰表示:「自戰後開始,香港的沙需求不斷上升。過往有人形容香港是『玻璃城市』,我認為說成『沙城』更好,因玻璃的數目遠不及沙多。可以說,沙是一種戰略物資;缺少沙,香港什麼也做不了。」

當然,不少港人關注的是「明日大嶼」大規模填海的可行性,以及相關的海砂供應問題。寗漢崇首先澄清,是次1,700公頃填海項目是長遠規劃,業界已經和政府確認是分階段進行:首階段在2024至2031年填海1,000公頃,次階段將會是往後的事,應分開處理。他表示,建築物料業界於去年10 月中曾開會商討,並計算填海所需的海砂填料成本,他強調:「我們估計首階段花費148 億元,購買約1.54億噸填料,包括海砂和其他填海物料,每噸造價約100元。」他透露,計算結果和早前由工程師估計需耗資400多億元、每噸造價169元有重大差距。他指出河砂價格一般較海砂高四成,有可能是工程師錯用河砂價錢來計算。

寗漢崇認為,三跑填海650公頃工程將於2019 年完結,其後兩年時間會為東涌北填海200公頃。他承認內地海砂供應近年較緊絀,但業界近年已積極開拓海外的海砂供應來源,如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和菲律賓等地。他補充:「以我所知,這些國家有充足供應量,當地未來幾年預計沒有任何大型填海工程,相信供應不成問題。」因此,業界預料香港未來數年的海砂供應保持穩定,但海外海砂成本可能因此調升約三成,惟業界相信香港有能力做好「明日大嶼」首階段填海工程。他重申:「在2021年完成東涌北填海後,中間有充裕時間,只要政府和業界在1,000公頃填海前,及早制定具體時間表,事前做足搜集物料準備和儲存事宜,便不會有問題。」

寗漢崇澄清,業界計算的填海成本,並非如早前由工程師計算般高。(林宛津攝)

至於河砂供應,內地因保護天然資源而減少出口。由於河砂一般用作外牆批盪,河砂短缺往往影響了建築工程的完工進度,業界於2016 年經中聯辦轉介,終獲機會與內地商務部討論河砂供港問題。業界亦開始在菲律賓等地進口河砂,彌補供應不足,預料成本因此上升近半。

本地數間建材公司表示,去年底的河砂供應尚算穩定,但有公司指出,近一兩年河砂價格異常波動,升幅有兩成之多;而且加幅往往突如其來,剝削了他們賺取的利潤,長遠影響經營。有公司更向記者透露,部分建材公司因不想將成本轉嫁顧客,故會混合成本較平的機砂或用非法挖掘得來、含有雜質的河砂。他們指出,這種做法在行內頗為普遍。由於河砂是建築裝修的主要建材,使用有問題的河砂或會影響這些工程的施工質素。

寗漢崇表示,業界經已和政府確認明日大嶼將分階段進行,重申填海物料不成問題。(資料圖片)

河砂這種天然資源列入國家三大資源之一,排名僅次於稀土。寗漢崇重申,業界知悉內地供應緊張,故傾向從海外買河砂,希望穩定供應。他稱,因應國內環保政策,業界傾向減少採用此種珍貴資源,故亦會以機砂取代。

發展局近期發出技術通告,要求所有工務工程如製造水泥沙漿都改用機砂,以減少使用近八萬噸河砂。所謂機砂,就是以開採石礦得來的石塊磨成沙。經過建造業議會、建築署和房屋署測試,確定符合特定的技術要求,機砂可以取代河砂作水泥沙漿的原材料,並用於塗灰泥、牆身批盪及地台批盪等工序。

其實,香港石礦業已有近200年歷史,不但帶動香港的城市建設,更曾是香港重要經濟支柱之一。石礦業不止可以自給自足,更能出口至外國。服務本港半個多世紀的安達臣石礦場,在2013年12月停止運作。現時,香港僅餘屯門藍地的石礦場,供應本地一成的砂石,但也將於2022 年停止運作。寗漢崇指出,業界亦希望和政府磋商,在合適地點興建石礦場和機砂廠,潛在選址包括青衣和屯門龍鼓灘。

香港古時位於活躍火山帶,火成岩佔香港近五成地質,花崗岩則是最常見的岩石。寗漢崇解釋:「香港出產的花崗岩屬於優質石材。」花崗岩是早期建築物、擋土牆和海堤等的主要建築材料,現存的高等法院大樓、中區警署建築群、青洲燈塔等,都是以本地開採的花崗岩建成。隨着道路網發展,以及二十世紀初引入混凝土作主要建築材料,石礦業轉為集中生產碎石,作為混凝土的原材料及用於道路建設。

在缺沙的大環境下,香港要開拓新供應來源之外,也應減少用沙。寗漢崇指出:「填海所需的物料有三個主要來源,除海砂之外,就是本地的建築廢料和石粉。」過往十多年,香港沒有任何填海工程,但每年卻製造約1,000萬噸建築廢料。港府決定將它們運往台山作為填海物料,為當地500公頃填海工程提供充足的填料造地。寗漢崇認為現時香港也有自己的填海計劃,有關物資可優先供應作本地填料。

黎偉聰認同善用填料的做法,「挖掘隧道的砂石和泥土,新界各地的泥頭山如天水圍泥頭山,政府都可充分利用作現成的填料。」他批評政府將地底工程和建築廢料當作垃圾,但這些資源可以有效利用。他還提出一個可能存在爭議的做法,仿效荷蘭「圩田」技術,興建海堤來減少以海砂填海造地。他認為這些方法都可以進一步探討和研究,或許較挖掘海床造成的生態影響低。

香港未來十多年,基建開支將維持高水平,對沙的需求只會有多無少。(VCG)

完善規劃資源儲備 不做「大嘥鬼」

黎偉聰解釋,香港砂石供應量在過往幾十年起了不少變化。上世紀五十年代港英政府和商人霍英東壟斷砂石供應,政府「皇家倉」曾統籌砂石資源,其後因應內地改革開放,壟斷問題在八十年代結束,負責部門也由政府物料供應處變成現在的土木工程拓展署。他認為,有關政府部門應該為重要資源作完善規劃,做好儲備工作,避免因供應不穩,阻礙本港建築工程。

雖然全球出現沙供應短缺之憂,但黎偉聰相信香港的情況還是樂觀,毋須過分憂慮。不過他提出,香港人普遍喜歡拆卸並重新裝潢家居,此舉實在浪費。另外,各區近年經常出現錯誤規劃的工程,往往在建好後不久便徹底拆卸,如屯門友愛邨的「山墳」或其他設計有問題的公共設施。假若香港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費,已是很好的源頭減廢,減少本地用沙需求。

香港除了有大量裝修廢物,還有各區錯誤規劃的工程,浪費不少資源。(資料圖片)

上文節錄自第135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29日)《地球沙荒 引發城市貧血》。

【無沙用】系列: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