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憶「香港女兒」梅艷芳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如果有一日,我離開了舞台,有多少人會記得梅艷芳這個人?我只希望,大家在某一晚抬頭望向天空,看見其中一顆星星時,會記起曾經有個很熟悉的名字,一個曾經為你們帶來一點歡樂的人,她的名字叫梅艷芳。」——1995年4月《一個美麗的迴響演唱會》

電影《梅艷芳》首日的票房或許就是給予這位巨星最好的安慰,所有曾經被她的歌聲、演技感動過的香港人都沒有忘記她。甚至懷念她的已經不限於跟她一起成長和共同經歷香港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光輝歲月的一代人,還包括成長在她逝世之後,對她認識比較支離破碎的一代。

儘管梅艷芳離世已經是十八個寒暑,這位一代巨星卻長留在我們的日常話語與生活之中,而我們就更像填詞人一樣為她的性格和經歷繼續編上舊曲新詞,聯繫着香港的時代脈搏。在報章雜誌,甚至各個網絡平台,我們不難發現我們仍然談論着有關梅艷芳的一切逸事。不論是她在六四後現身在美加的「民主歌聲獻中華」回應「秋後算帳」的豪情壯語,抑或被問及1997年會否移民時堅定不移地答道:「我會留喺香港。」

梅艷芳1989年5月在灣仔聲援參與民運的學生(Getty Images)

在集體記憶中所憶及的梅艷芳,或許就代表着一種香港人對於「真理在胸無私與無畏」的「大無畏精神」。她敢愛敢恨,樂善好施,不怕清算,有着鮮明的政治色彩,不懼怕強權。我們都樂於把她稱作「香港女兒」,並且願意視她為「香港良心」,甚至在她逝世後仍然不時把她與其他藝人作比較,設想她如果仍然在世,將如何應對今時今日香港社會的變化……

詳細分析請閱讀第292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11月22日)《思憶梅艷芳,思憶我們所緬懷的「香港精神」》。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92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四個港人一個窮 資本主義也應追求「共同富裕」

北部都會區:熱點下的冷思考

送遞員工潮結束 勞資矛盾待解

學者談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一份面向未來的宣言書

習拜會暖風續吹 調和中美不能只靠對話

打死不離親父女 「叛逆」薩拉為杜特爾特家族鋪路?

元宇宙概念氾濫 擴增實境才是終極理想?

思憶梅艷芳,思憶我們所緬懷的「香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