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物情尋】 那些年的玩具棋  「食人隻棋」上壓下有手感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時代變、遊戲變,隨着文具舖愈來愈少,傳統玩具棋更是買少見少,這次七、八十後都玩過的玩具棋,你又認得幾多?

  風靡日本 蘋果棋

「蘋果棋」於8×8 格的棋盤內,以首尾包圍的方式將對方棋子轉為己方顏色,當然秘訣就是盡力奪得四邊和四角,不過單是翻棋也叫人手軟。

根據最早的記錄,原來香港款式的蘋果棋本為Reversi,於1883年由英國人發明; 再於1893, 由德國知名遊戲發行商Ravensburger 公司開始生產。至於現時所用的名字Othello, 是因為日本人長谷川五郎於1975年, 為了美國市場而借用了莎士比亞(Shakespeare) 名劇《Othello》而重新命名。當中主角Othello 為黑人, 而其太太Desdemona 則為白人,當中故事複雜,充滿矛盾、陰謀、背叛、迷惘和選擇, 正如黑白棋一樣, 每一步未到最後, 勝負難分難解。

(編按:根據2005年的數據,日本黑白棋愛好者的數目約為6000萬人,比日本將棋的1500萬人及圍棋的500萬人更要多。)

  手製木棋的質感 膠棋無可媲美

捉棋除了講耐性,亦要講手感。尤其「食人隻棋」的時候,那種上壓下的感覺,甚為快樂。
其實「棋」字為「木」字部,又豈能滿足於塑膠製造,而廣西的「飛馬廠出品」除木製外,更加是七八十年代小朋友智力謀略的啟蒙老師。

原木製作的棋子,刻入坑紋, 塗上紅綠兩組油漆,歷久常新。 印刷和做工精美的紙盒,內層 厚紙貼上外層彩色的封面。

(以前的象棋、康樂棋、鬥獸棋等,都是木製,可點擊下列圖片放大:)

+1

其產品可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靠個人戰術來「食對方」,另一類則以「擲骰」來被命運決定鬥快到達終點。

 

由原木製作的棋子,刻入坑紋,塗上紅綠兩組油漆,縱然可能含鉛,但是仍歷久常新。印刷和做工精美的紙盒,上下開合,內層厚紙貼上外層彩色的封面,當年來說相信全是Handmade。唯隨盒附有的紙棋盤,需要小心對摺看管,多年來總是需要膠紙修補;但是紙盤夾木棋,總好過現在薄如禪絹的膠膜吧。

時代轉變,又豈止棋盤。多年前那份充滿藝術感的外盒,已經改由透明的塑膠盒取代,而當中的棋子,後期同樣亦改為塑膠物料。再至近年,原本每隻獨立鑄有圖案文字的棋子已變為空心貼上貼紙,縱然表面顏色美輪美奐,但是與最初的木製感覺已南轅北轍。只要稍稍風吹草便動,棋子已東歪西倒,樂趣無蹤。

  充滿香港特色 一雞幾味 六款棋

若然厭倦了翻棋,或想多人對戰,還有同為港產的「六款棋」。這盒「Funny 6 Games 」內有「食鬼」、「賽車」、「動物」、「波子」、「火車」和「飛行」棋,結集於一個盒,外盒四四方方,盒面圖案工整。向上揭開,盡見棋盤紙和各種顏色的塑膠棋子,各色棋子還被鑄成一大排,需要自行扭開或用指甲鉗剪下。

(一張棋紙,底面盡用,可以變出6款玩法的棋,可點擊下列圖片放大:)

+2
《舊物情尋》封面(非凡出版社)

本文節錄自 《舊物情尋

作者:馮俊鍵,坪石邨出生,70後土生土長香港人。先後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丶香港城市大學及衛道神學研究院。對玩具丶手機丶巴士丶相機丶電影及香港歷史等具濃厚興趣。多年來於報章《am730》撰寫「情尋」系列專欄,藉分享收藏,鼓勵珍惜丶細味和彼此尊重,與眾同樂。

出版社:非凡出版

《香港01》 獲出版社授權轉載,大小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