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博評】公眾習慣欽點論 胡國興以港人出發打破框架

撰文:李立峯
出版:更新:

胡國興宣布參選,以個人所見,從不同渠道反映出來的即時民間反應,均頗為正面。我的詮釋,其中一大原因是胡國興至少暫時打破了一種令人窒息的輿論格局,而這不只在於胡國興講了什麼,亦在於其他人可以怎樣講胡國興。
要說明這一點,請讓我先講講「策略框架」這個概念。

西方的政治傳播學者在分析選舉報道和輿論時,經常批評新聞媒體太集中於候選人的競選策略、公關部署,以及勝算高低等問題上,使選舉變成一場候選人之間的策略競賽,選民要不就是旁觀者,要不就淪為被候選人愚弄的選票持有人。賓夕凡尼亞大學的Joseph Cappella和Kathleen Jamieson在《Spiral of Cynicism》一書中,就通過實驗研究證明,這種以策略框架(strategic frame)為基礎的報道,會增強人們的犬儒傾向,同時降低他們的投票意欲。

輿論框架:特首選舉只取決於中央意旨

由於香港特首選舉不是民主選舉,建基於策略框架的討論和分析,長期以來在輿論領域中佔着更大程度的主導地位。在胡國興出場之前,大家都在估計,中央會否容許雙曾出閘?會否欽點梁振英連任?會否演變成葉劉淑儀對梁振英?中央或中共各派系的策略是什麼?按照着中央政策或派系之爭的邏輯,各準候選人的策略又可以是什麼?

這些討論背後有共同的基本假設:特首選舉結果只取決於中央意旨,或者中共派系之爭或中央和地方權力之爭。無論如何,香港的民意對特首選舉完全沒有影響力。

當然,你可以說現實就是如此。我們也的確沒有理由自己騙自己,說特首選舉的結果取決於香港民意。但如果每天從傳媒而來的訊息和論述,都是說香港民意對特首選舉連丁點影響也沒有,那麼香港市民為什麼還要花太多時間關注?市民為什麼要對任何一個候選人有好感?

公眾習慣欽點論 胡官出現打破既有輿論格局

傳媒和輿論對特首選舉的討論,不是從回歸以來都一模一樣。15年前,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發火責罵有線電視記者張寶華,就是因為後者不停追問他是否欽點董建華連任。記者當時的問題是否simple and naive,見仁見智,但現在回想的話,曾幾何時,中央會欽點特首這一點,雖然是公開的秘密,但政治人物是不能公開承認的。到了今天,當傳媒和社會完全接納了中央會決定特首是誰時,說得正面,就是大家不用做戲,說得負面,就是各路牛鬼蛇神可以毫無顧忌和大搖大擺地對傳媒和市民,揣摩或傳達中央聖旨。

胡國興參選,至少在一時之間打破了這個輿論格局。之前不是不停地討論誰能和誰不能出選嗎?為什麼現在有人好像只要想選就可以宣布參選一樣?論身分,論背景,胡國興不容易被納入到既定的策略框架中。當然,策略論述不會消失,君不見鎅票論立刻出現?但很多人都已經立即指出,特首選舉的最後勝出者一定要過半,若說入閘,則150票就可以,放到實際選舉制度中,鎅票論沒有那麼容易說得通。我倒有興趣看看,依從策略框架做分析的論者,會如何繼續嘗試詮釋胡國興。

毋論背後目的 胡官參選或能凸顯小圈子不公

胡國興在記者會上講了一大堆大眾普遍認為中央會覺得「唔啱聽」的說話,而我們也可以問一個問題:無論他背後有的只是一股儍勁或者是什麼政治勢力,有一位能夠講出大眾心聲,高舉香港核心價值的建制候選人參選,真的毫無意義?

有人說,大家千萬不要忘記,無論什麼人參選說什麼冠冕堂皇的話,特首選舉始終是小圈子選舉。這是對的。但我也認為,如果有一兩位候選人說了一大堆符合民意的話,因而在民調中支持度高企,而最後仍然贏不了選舉,這正是使大家不忘記特首選舉小圈子性質的最好方法。

無論如何,在目前這一刻,就算胡國興是痴人說夢,聽他說的話,總有意義過聽一堆人大政協說三道四吧。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