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林鄭的形象轉變,香港人得到了什麼教訓?

撰文:鍾劍華
出版:更新:
愈是有希望有機會在被壟斷了的權力階梯上更上一層樓、有希望擁有更大權力的人,便愈有可能參與破壞這個制度。這不是再一次說明「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這個道理嗎?
鍾劍華
(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世事有時真的令人意想不到。幾年前曾經給予過香港人盼望,被認為是幹練的、有承擔的、「好打得」的、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捍衛香港現有制度的的政務司長林鄭月娥,今天竟然被批評為「出賣香港人」。

事實上,作為政務司長,她這一着對香港人及香港社會所犯下的罪行,比因爲收受了利益,被控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的前政務司長許仕仁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討好北京,迎合領導集團的意志,是不是什麼破壞香港制度的事都夠膽做。

許仕仁是干犯了香港的法律,香港社會雖然受到傷害,但損失始終有限,許仕仁也因此身陷囹圄,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林鄭月娥現在做的事,是破壞了香港的制度,對香港社會造成的損害將是難以估計;而且此例一開,香港的所謂「一個兩制」及原有制度不變,就會進一步淪為空談。諷刺的是,她這樣做不但無需好像許仕仁一樣付出代價,甚至可能為她的更上層樓提供多一個條件。

民望曾經最高 那個「好打得」的署長

回想 4 年多前,現屆政府新上任不多久,便發生了國民教育事件。當時吳克儉局長已經充分表現出他的頇顢無能,最終都要由這一位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出來協助解圍。那個時候,不少人還擔心特區政府如此下去,林鄭月娥作為當時民望最高的管治班子成員,很快便有可能被這個無能的政府拖累,很快便會被「碌爆卡」。當時不少人都認為林鄭月娥會是下一任特區行政長官的理想人選,大家都不願意見她被這個政府拖累。可見市民對林鄭月娥曾經是期望甚殷的。

兩年多前,佔領運動發生,政府在 2014 年 9 月 28 日一口氣發放了 87 枚催淚彈,當時有不少人對林鄭月娥還抱有一絲希望,認為她不會與梁掁英同流合污,有人還公開呼籲她辭職,以表示與特區政府這種行為割席。她當然不會這樣做,那時還有朋友為她辯護,認為她要忍辱負重,留在政府之內發揮更大的作用。可見當時仍然有不少人對她有所盼望。

據說,林太雖然跟當時與她同一世代的大部分香港人一樣,出身貧苦家庭,但她自小勤奮好勝,成長經歷中最大的挫折是有一個學期考不到第一。她這種好勝不忿輸的心態或許可以解釋到她這些年來的變化。

據說她認為自己最稱心的一段官場生涯,是當社會福利署署長的那幾年。那段時候,她已經表現出好勝逞強的作風,而且戰無不勝,因為她面對的是社會上最弱勢的一班人。而當時社會福利界內非政府組織的頭頭,大都是吃慣了政府資助的免費午餐,對當時這位社會福利署長一個個的攻勢都毫無招架之力,也不打算招架。所以林鄭月娥雖然對改善提升香港的社會福利制度沒有展示出什麼抱負,但她仍然能夠推動一些本身只是體現新保守主義精神、反福利取向、加深社會涼薄氣氛的行政改革,例如一筆過撥款機制,造就了她的「好打得」形象和外號。

(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政改受挫 稟性盡出

可能正因為這種「好勝逞強唔輸得」的性格吧,當由她主理的政改方案最終被立法會於 2015 年否決之後,林鄭月娥的稟性便因為這樣的挫折而表露得更清楚。她的表現往後變得怎樣便無須再多說了。她的官僚習氣、她的長官意志、她的精英心態、她目空民意的態度從此便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

她要一再主動找機會往自己面上貼金,以彌補因政改方案被否決而造成的挫敗感,所以才會有「官到無求膽自大」的立法會發言;明明沒人要因為光屋計劃向任何人問責,她卻無端端要表現出只有她才有這樣的承擔與膽色,所以呼籲「大家要問責便找我」這一類無聊的廢話。還要不止一再要重覆說的什麼「百毒不侵」,「俾人駡慣」之類之類,說穿了,就是要耍她的官威,她要製造更多自 high 的泡沫,重振任社會福利署長時的那種虛榮的自尊。

【麥嘉隆:林鄭爆seed「有承擔」?弦外之音給誰聽?】

所以她會指令官員要捍衛公務員的尊嚴,出席鉛水事件相關活動時要拒絕喝居民同時也天天都喝着的那杯水。2014 年 8 月周永新教授團隊向扶貧委員會提交全民退保研究報告的時候,建議並不符合林鄭月娥原本的盤算,但是她還不至於要反臉不認人。但到了 2015 年底政府無奈要重新展開對全民退保的諮詢時,這個時候的政務司長林鄭月娥便毫無保留地反面,還要冷嘲熱諷批評周永新教授不懂公共政策、不懂公共財政。她甚至公開挑動世代矛盾,說搞全民退保就是對年輕人不公平。

到了今天,她就更是不惜破壞香港的原有制度,把諮詢了多次多年,花費了大量公帑,進行過嚴謹諮詢程序的西九文化發展區方案也以長官意志作出修改。過程無需諮詢,香港人選出的民意代表,應該受市民付託監察政府的立法會議員也毫無置啄的餘地。

(資料圖片)

絕對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某些個人身上

幾年之間,林鄭月娥在表現上的轉變、香港市民對林鄭月娥觀感上的轉變、林鄭月娥在特區官員民望及支持度上的轉變,究竟反映了什麼問題?是不是表示面對一國的強勢,香港人原來要捍衛的香港原有制度及生活方式,最終仍然是難以避免會逐步受到侵蝕及破壞?而首先把這種侵蝕及破壞的痕跡表現出來的,最有可能正是擁有權力權勢的政府高層及領導班子。而愈是有希望有機會在被壟斷了的權力階梯上更上一層樓、有希望擁有更大權力的人,便愈有可能參與破壞這個制度。這不是再一次說明「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這個道理嗎?

面對如斯核突的影像,難免令人感到沮喪。但香港人也無需悲觀,除非情願坐以待斃,香港人也絕對沒有沮喪或懷憂喪志的條件。可能正可以因此而得到另一個更深刻更值得緊記的教訓,就是「再絕對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某些個人身上」,無論這個人曾經民望有多高,也勿論這個人曾經在某一個看似關鍵的時刻曾經給予過香港人某些盼望。

正因如此,香港人的目標更加清晰,就算情況如何令人沮喪失望,前景如何不明,如果要維持香港社會原有制度及生活方式,唯一可以做的是繼續鍥而不捨爭取落實「一國兩制」原則曾經承諾過的、中英聯合聲明清楚描述過的、基本法中不少條文清楚說明了的那一種制度。

而對於有份破壞香港原有制度及港人生活方式的人,不論她民望曾經有多高、權力有多大或可能會有多大、也不論她有什麼職銜或曾經有個什麼令人有所遐想的外號,我們要繼續堅決口誅筆伐,不讓這些人欺世盜名,不讓他們蒙混過關。

 

【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從林鄭月娥幾年間的形象轉變,看香港人得到了什麼教訓?」】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