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莎夫人巧手製蠟像攀上貴族圈 為主子斷頭製死亡面具逃過被處決

撰文:黃漢兒
出版:更新:

遊客必到的景點之一-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儘管你未曾去過亦必定聽過,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明星名人蠟像也定必略有所聞。不過關於蠟像館創辦人杜莎夫人一段血與罪的歷史,你又曾否聽過?

杜莎夫人(Madame Tussaud),是十九世紀中歐洲一個最成功的女商人之一。她的故事,表面上是蠟像藝術、卻隱藏著死亡的面具、血腥的革命史......

杜莎夫人(Madame Tussaud)(網上圖片)

六歲跟隨名師學藝

1767年,杜莎夫人生於法國的斯特拉斯堡,本名叫Marie Grosholtz。她的父親是一名德國士兵,在她六歲時於戰爭中死去,自此便由母親獨力撫養。二人搬到瑞士,她的母親當上醫生Philippe Curtius的管家。Curtius不僅是一名醫生,亦是蠟雕藝術家。耳濡目染下,Marie學懂了製作蠟像的技術。她的第一件作品,就是法國哲學家Francois Voltarie的蠟像,其後亦為當時著名的政治家Benjamin Franklin製作蠟像。她的才華很快就被傳開去,1780年,她當上路易十六妹妹的藝術老師,然後慢慢走進當時知識分子與貴族的圈子裡。

杜莎夫人的蠟像。(網上圖片)

倖免於斷頭台之下 替前主子製死亡面具

看似平步青雲的事業,卻暗藏隱憂。1789年,法國大革命發生,固有的君主制度、貴族、宗教特權都受到左翼份子和平民衝擊,不少皇室貴族都被送上斷頭台。與皇室關係密切的Marie,被關在巴士底監獄之中,正預備剃髮上斷頭台。幸得有權勢的人出手干預,才令她逃過被處決的命運。倖存的代價,就是要替剛「出爐」血淋淋的頭顱製成「死亡面具」。她被要求為路易十六、瑪麗安東妮、羅伯斯庇爾等服侍過的主子製面具,以示忠誠。

+7

關於死亡面具 (Death Mask)......

在中世紀的歐洲,以蠟製作死亡面具的做法相當常見,目的是為了留下先人的容貌以作悼念。做法是在死者臉上倒上熱蠟的模,待凝固後便能製成模具。直接用遺體來倒模,令還原度極高,細節亦見清晰。然而,當時Marie被要求製作的死亡面具,是用來在遊行中的當道具,以作宣傳革命之效。

藝術家在蠟頭上取下石膏模型。(網上圖片)

說起死亡和蠟像,不得不提電影《恐怖蠟像館》,將活生生的人製成蠟像……

+3

開設蠟像館 一炮而紅

1795年,Marie與Francois Tussaud結婚,自此冠上夫姓,後來育有兩子。拿破崙戰爭爆發,杜莎夫人再也沒回法國,與丈夫分隔兩地,並帶著恩師的蠟像遺作到英國倫敦開設蠟像館。沒想到她的作品相當受歡迎,生意前所未有的成功。不像現今的蠟像般把名人的姿態活靈活現地呈現,一個個沾染死亡氣息的頭顱,反映出當時法國大革命的血腥和驚慄。

1850年,杜莎夫人於睡夢中過世,終年89歲。

了解過杜莎夫人的「黑歷史」後,不知下次你看著蠟像時,會有何感受?

theepochtimes

《女生》總在你身邊,請立即下載《香港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