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區我主場】結合民間創意 打造好玩公共空間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香港除了缺乏有效的土地規劃之外,還缺乏一群有創意和實踐理念的有心人。面對空間不足的困局和無法增加城市空間底下,外間應結合民間創意,善用現有的公共空間,重塑城市面貌。

文:姚天娜(時事評論員)

生於彈丸之地,日常擁擠的生活令人喘不過氣,港人唯有在假日郊遊,才能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香港土地不足問題不言而喻,在解決迫在眉睫的房屋問題時,我們不可忽視或犧牲港人休憩的公共空間。

根據現時《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香港人均休憩用地的標準只是兩平方米,相當於給每個居民平均一格廁所大小般的公共空間,而且15年來未嘗更新。與東京、首爾、上海及新加坡等亞洲主要城市的人均5.8平方米至7.6平方米休憩用地的標準比較,香港當然是比下去。面對空間不足的困局,如果我們無法增加城市空間,就更應結合民間創意,善用現有的公共空間,重塑城市面貌。

城市空間越趨狹窄,公共空間明顯不足。(資料圖片)

活化公共空間 由公共屋邨開始 

昔日的公共屋邨設計,一般都在屋邨的中心劃出一大片地方作公眾休憩空間,更設有不少康樂設施及運動場地,甚至利用屋邨停車場上蓋,興建不同的球場,讓居民可以舒展筋骨。不過,不論房委會或者是現時管理物業的業主,均沒有好好善用這些寶貴的公共空間,不少場地更日久失修,不僅令居民無法使用,更浪費寶貴的土地資源。

最近,座落啟業邨的啟業運動場翻新計劃可算是活化屋邨公共空間的顯例。啟業運動場位於停車場的上蓋,是全港數一數二的有蓋籃球場,波友可以「落雨也不怕」。業主與籃球發燒友及地區設計工作室合作,翻新場地,在原本的籃球場外,加入一個集三人足球場、跑步徑及兒童遊樂區的設施。設計上保留淡黃色的鐵枝建構成一個標誌性建築,更加入本土元素,營造成香港特色的街場。

很多人說「香港不是沒有土地,只是欠缺規劃」,而我卻認為在規劃以外,香港最缺乏的是有創意和實踐理念的有心人。昔日的建築師為我們帶來南山邨及彩虹邨等地標建築,但城市的創意就停留於當年,最終令不少公共空間就只可「曬太陽」。

昔日公共屋邨的設計有不少康樂設施及運動場地讓市民休憩。(圖片由作者提供)

High 5 in the Sky 玩轉電車站上蓋

電車與電車站,早已成為香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礙於舊日的道路設計未能滿足城市發展,人車爭路每天都在港島中上環一帶發生,更引發取消電車的倡議。取消電車當然不可行,但如何改變現有市中心的空間,回應時代的變遷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團體「行德」一直倡議將部分德輔道中變成只有電車的行人專用區,最近更邀請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重新設計及規劃德輔道中成具標誌性的世界級公共空間。其中在設計比賽勝出的荷蘭MLA+,Mobility in Chain,dmau團隊所設計的「High 5 in the Sky」,或許能為城市帶來翻天覆地的突破。如果由畢打街至西港城長達1.4公里的德輔道中變成行人專用區,團隊的設計將把電車路軌稍微搬離路中心,以提供更多行人空間。路中的五間電車站上蓋,將根據其周圍環境重新設計,成為五個具特色的空中公共空間,例如以香港具標誌性的霓虹燈作路牌、美食廣場、空中運動場及可以舉辦文化活動的公共空間,成為吸引遊人拍照打卡熱點。

圖為得獎作品「綠洲花園」(Garden Oasis),把德輔道中打造成一個充滿植物的空中花園。(圖片由作者提供)
圖為得獎作品「垂直遊樂場」(Vertical Playground),計劃在繁忙的電車站上蓋提供不同康樂設施。(圖片由作者提供)
圖為得獎作品「霓虹燈入口」(Neon Gateway),以香港具標誌性的霓虹燈作路牌。(圖片由作者提供)

要實踐以上設計,當然要走過重重關卡。但是,我們要突破框框,重塑城市想像,就需要令社會大眾接受更多創新意念,否則城市風貌只會一成不變。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如有任何對社區的意見及評論,歡迎各位投稿至「我區我主場」社區專欄。有意投稿者可將文稿經電郵傳送至 cr@hk0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