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工App」為NGO及市民牽線 記錄義工時數當CV兼防甩底?

撰文:鄭秋嬋
出版:更新:

港人熱心做義工,但一般的賣旗籌款和院舍探訪之外還有何選擇?NGO有活動要義工幫忙,相熟的街坊之外,還能用什麼方法找新人?有社企發現NGO難找義工,有心義工卻苦無門路,於是創立義工平台app,為雙方搭橋樑。機構事前訪問過港人為乜做義工,發現最大的動機原來並非為幫人?

成立非牟利義工招募平台「社職」的譚俊傑說,創立平台之前訪問過義工的想法,他發現很多人想透過做義工擴闊社交圈子。

每個人做義工的動機都可能會有點不同,有的是空閒下來想幫人;有的是想在實現個人價值,追求滿足感;有的是希望擴闊社交圈子。(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社職」行政總裁譚俊傑。(鄭秋嬋攝)

義工為dating?

譚俊傑說:「社職是一間Startup(初創企業),沒有計劃就去工作會很消耗資源。所以我們開初做了很多資料搜集。發現(做義工)想幫人的反而不是最多,最多是因為自己有時間,覺得自己得閒、悶,就去做義工。很多人都是自己高興為先,他也是為了幫人的,不過訪問過就會知道,他們是自己感覺良好重要過幫人。」

追求個人滿足之外,擴闊生活圈子更是主要的原因。他續說:「另外還有很意外的發現就是dating及networking(擴闊社交圈子),原來很多人覺得做義工會識到人。義工是很需要交際的活動;做多了,你識到人,聊得來、好玩,你自然會多參與。如果你與其他義工聊不來,活動再有意義,你都未必會再去。所以我們發現networking、dating都是人們做義工很大的理由。」

不過,他坦言訪問對象只是同事、同事身邊的朋友,以及部分受邀網民。由於規模不大,不是有太大的代表性,但仍反映了部分義工的心態是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

義工招募平台上有各式各樣的義務工作(見下圖):

+11
平台會為義工紀錄時數,義工亦可以將紀錄轉為PDF檔案,用作個人義工履歷表。(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推廣義工為第二職業

其實,「社職」的出現,當初也是以NGOs的需求為出發點的。譚俊傑數年前與伙伴創立了鄰里平台Around Neighbour,可以讓鄰居透過app互相聯絡,從中互相介紹鐘點工人、補習老師,甚或一起拚車。之後有不少NGO向他反映活動難找義工希望可以透過他們的平台進行招募。但Around是一個牟利的初創公司,無法耗費太多資源增加額外的功能予 NGOs。所以,他當時就申請了賽馬會的基金,創立了「社職」。

他說:「我之前亦問過NGOs為何不用facebook,因為facebook都可以找到很多人。但他們覺得facebook太廣泛,有時找的人沒有什麼交代,經常甩底,不是太靠得住。」

所以,為了減低義工「甩底」的問題,也增加大家對義工的責任感。他們推廣義工為第二職業的觀念。在平台內設置義工時數紀錄及將之轉化為個人履歷表的功能;同時,機構和義工也可以在系統內就著彼此的表現互相評分。譚俊傑解釋:「我覺得每個人有自己的professional(專業)及life career(人生職業)。但都可以有second career(第二職業),就是做義工。做義工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類似一個career path(職業階梯),你從做義工中會有所得著的。」

他表示,很多人覺得做義工很簡單,自己有空就多做些義務工作,沒有空就不做了。但NGO卻長期都需要義工的幫忙,推動第二職業是希望改變大眾對做義工的心態。他說:「有些NGO都會反映有時有些義工會經常「甩底」。我們覺得義工要真正幫到NGO,其實需要長期參與。正如你幫一間公司打工,你都不會說我明天沒有空,我就不來了。我們覺得要義工同樣要有承擔,要將之視為一個second career多過純粹做一個傳統的義工。」

譚指,NGO有時也需要攝影師這類有專業技能的義工,可以幫他們在活動上拍照。(社職截圖)

義工反映NGO活動有字冇相吸引低

社職自今年一月開始營運,七月正式推出native app,供用家下載。營運大半年以來,已有超過180間NGO加入。譚俊傑指,社職不但為NGO的日常活動招募多了義工,還幫他們找到了專業人士義務幫忙做一些設計、拍照和文字編輯。同時,NGO多了一個途徑讓人認識他們的工作。

不過他亦坦言要經營這個平台並非易事。「有義工反映過(之前NGO發佈的活動)只有字沒有相,不太知道要做什麼,也難以無法想像。但有相時,他一看就明白了,興趣也因此而大了。」他說,如今資訊泛濫,大家的閱讀習慣改變,看圖多過看字。但NGO的運作可能還停留在比較傳統的模式,往往只有文字資訊,沒有相片,他們也很少在活動期間拍照。所以,他們有時也要教NGO影相,拍一些參加者的背影,另外也會為他們提供一些活動的配圖。他說:「尤其每個活動都有相之後,發覺真的多了人會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