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對自殺感想「少一個競爭對手」 戲劇導師:涼薄乃制度非孩子

撰文:麥佩雯 梁雪怡
出版:更新:

21個年輕亡魂,近日成為全港熱話。
我們陷入悲傷,無能為力,進退失據。過分關注及傳播恐怕會引起渲染及模仿,不聞不問又似麻木不仁。
前幾天,一個戲劇導師的facebook帖子遭瘋傳,指她有學生對最近同齡人相繼自殺的感想,竟是「少了一個競爭對手」。有人將事件簡化為「學生涼薄言論評自殺」,對此發帖者及事件主角Yukko Chan表示有必要澄清及解畫:「涼薄的是制度及社會,不是孩子!」

Yukko的帖子在facebook遭瘋傳,有人批評事件中的孩子說話涼薄。

求學不是求分數,真的嗎?

Yukko是一名戲劇導師,到不同的院校或機構教導「展望劇場」(Playforward)已有10年。「展望劇場是一種即興戲劇,沒有固定劇本。參加者或觀眾會先分享自己的故事,劇團成員馬上從分享中取材演出。最後觀眾即分享者可一同參與演出,改寫結局,雙方從而產生互動及互相啟發反思。」

那天Yukko到一間中學,以課外活動形式教授「展望劇場」,在分享環節受新聞啟發,問學生們對近日頗多青少年自殺有何感想。有人答「唔關我事」,有人分享他亦曾想過輕生,而最令人震驚的答案,莫過於「少了一個競爭對手」,那名中一女生還附送一個天真的笑容。

當生命物化成「競爭對手」

Yukko進一步了解該女生的想法,發現原來她小學時代操練TSA很辛苦,當時她的老師強調:「有幾多學生等於你有幾多對手」,她很自然有這個想法。「是否那老師有問題呢?也不是,有問題的是整個教育制度,是社會!」大家都灌輸一種競爭意識給小朋友:人生一定要讀書工作賺錢供樓。這種既定思維讓人看不到選擇的可能,學生才會如此大壓力,繼而絕望。「同齡學生可能是你的考試競爭對手,但同時他也有其他身分,是你的朋友同學,其他人的子女⋯⋯他們的死不是『少了一個競爭對手』,而是少了一個生命。」

「有學生跟我分享過,政府最近宣傳每個小朋友每日可以玩一小時,騙人的,哪有時間玩?就像求學不是求分數一樣,也是謊言。」

教育 ── 生命不僅是為了競爭

舞台劇《陰質教育》以香港扭曲的教育制度為題材。(受訪者提供)

有媒體將事件簡化為「學生涼薄言論評自殺,網民感心寒」,Yukko認為那小朋友看到報道會不開心,或給她造成壓力,「涼薄的不是孩子、也不是老師,而是制度及社會。」Yukko認為,教育對小朋友的意義,就是塑造他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有人教他關懷的話,他們就會懂得聆聽、分享;有人教他競爭的話,他們就成為一部只懂向上爬的機械。

她慶幸自己是體制以外的老師,她更能接觸到學生真實的生命,而不是訓練一個又一部個機械人,「對我來說,這種具分享成分的戲劇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空櫈代表「死」,在未離座之前,你想說什麼?

在該facebook帖子中,Yukko用了一張空學生櫈作為配圖。「那是數年前我參與另一個互動劇場《陰質教育》時的概念,那次舞台正是以空櫈成為主要佈景及道具。《陰質教育》以香港扭曲的教育制度為題材,說出不論是學生、家長、老師或校長,都只是制度下的其中一員,同時是活生生的不同個體及生命。4組主角輪流坐在櫈上演出,然後離座『死去』。」學生櫈成為我們童年時代的象徵,請趕在椅子未成為空櫈前,與自己好好對話。

Yukko所說的劇場概念是糅合觀眾與劇場,讓觀眾成為觀演者(SPEC-ACTOR)。觀眾起初是故事分享者,其後他們會理性地面對故事,讓觀演者透視事件的更多面向,尋找解決問題的新點子。她也曾被「展望劇場」拯救過。這種着重互動及交流的戲劇工作坊,原意是讓每個參與者都有發聲及聆聽的空間,尊重每人的獨特性,從而讓人看到生命的出路。

她坦言學生時代的自己也曾有過自殺念頭,是戲劇讓她開始思考死亡及生命,現在回望才發現原來已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學生櫈成為我們童年時代的象徵。(受訪者提供)

將藝術連結治療,固然是讓崩壞的靈魂湧回岸上的其中一種方法。但當下,我們是否應該煞下來想想,社會開口埋口從高角度勸免年輕人「珍惜生命」和「逆境自強」,在「成功」的定義狹隘如斯的社會,有什麼東西讓下一代珍惜和堅強起來?光怪陸離、無法預知的劇本每天都在上演,到底癌細胞在哪個位置開始擴散?

當然,正如有人評《陰質教育》一樣,將矛頭指向制度,引導別人情感宣洩,產生即時快感容易得很;但要找到病根,對症下藥,才是難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