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到大埔海濱公園追月:燈籠、螢光棒,和一位長期病患

撰文:盧君朗
出版:更新:

月餅、蠟燭、螢光棒、燈籠、人群。中秋光景彷彿年年如是,在大人心中,是家庭團聚、難得的公眾假期;青少年則因為翌日不用上學,總是相約夜遊夜歸,通宵達旦。
攝影:盧君朗

途人以電話拍攝月亮照片。
+4

大埔海濱公園依舊人如潮湧。人們照常手執燈籠、在草地上遊玩燒蠟燭。與過往相比,鮮少看見有人煲蠟,亦很少看到以前地上、石壆殘留大堆蠟淚的景象。舊式紙紮燈籠數量銳減,取而代之的,是電子燈籠以及電子玩具。

一對夫婦,在涼亭中放着八、九十年代日本流行曲,點燃蠟燭。妻子患數種長期病,行動不便,「瞓醫院仲多過瞓屋企。」她說。今年是患病以來首次在外過中秋,二人即使覺得節日氣氛不夠濃厚,仍然來到公園過節。

近年,有環保團體指螢光棒難以回收或重用,其中的有毒成分,更會污染土壤以及水源,呼籲大眾不再購買螢光棒。今年,仍有數之不盡的螢光棒,掛在人們身上、樹梢之間、丟棄地上,或是躺在垃圾筒中泛着餘光。

表面上,中秋節沒有什麼變化。實際上,每年都有一些新景象;同時間,亦會有舊事舊物在消逝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