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房屋】學者倡廢校建屋 提供廉價新選擇

撰文:吳世寧
出版:更新:
可想像到若廢校變成臨時屋邨,會是一片怎樣的風景嗎? (區華欣插圖)

公屋輪候太久,私樓又供不起,不少香港人只好繼續屈居劏房,發著上車夢。然而,除了等公屋或買私樓,在香港居住,可有第三條路嗎?本土研究社的陳劍青提議,政府應從超過2,100公頃閒置的住宅用地及約2,000公頃的短租土地中,釋放部分予社會房企經營,興建臨時房屋或社會房屋;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姚松炎亦建議利用空置校舍,興建容易拆卸的組裝屋。此舉不但可增加房屋供應、提供廉價的居住選擇,亦可革新房屋政策的老舊思維,把對社區生活的考慮加入其中。

香港有不少閒置土地,圖為馬灣廢棄建築。

陳劍青:釋放囤積土地  由民間供應房屋 

「政府經常稱希望盡快加強土地供應,但要『造地』,往往得花上十幾年,要填海、諮詢、規劃等等,遙遠得就像求簽問卦!」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

陳認為,現土地都由政府全權操控,每年只有少量土地被賣及用作興建公屋。政府應探索更多供應渠道,如放手由民間非牟利機構建造及供應臨時房屋及社會房屋,紓緩目前水深火熱的居住困境。社會房企在外國屢見不鮮,比如說,德國就有二千多間房屋合作社,當地政府亦會主動跟他們合作解決房屋問題。不過,陳劍青認為難處之一是香港難以有非牟利機構具如此雄厚的財力;其二,相信香港政府亦不願輕易放棄高地價政策,若增加大量房屋供應,便影響政府賣地收入:「政府需要高價賣地,透過稅收收入來維持龐大的基建開支。」

在所謂「地少人多」的香港,原來有大量的空置住宅土地和短租土地。前者的一直閒置,而後者則被批出作臨時用途如貯物、貨櫃場、停車場等等。

「政府稱這些閒置土地好多是『餅碎』地,又三尖八角,不懂如何使用。政府寧願把土地租作停車場,也不願意用作房屋供應。何不先以優惠性質把土地批給民營機構興建臨時房屋或廉價的社會房屋,舒緩香港的房屋問題?」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

姚松炎:活化廢校 建組裝屋解劏房戶需要  

 

別以為社會房屋必定醜陋和侷促,英國、荷蘭的貨櫃屋邨便以其美觀又時尚的設計所見稱。姚松炎最近跟中大博群計劃學生一起研究組裝屋的可行性,建議利用空置校舍,建立「屋中屋」,提供中轉及過渡房屋予劏房戶。

廢校活化,其實已不是新鮮話題。香港現今有234間丟空校舍,地點遍佈港九新界。有的如荃灣官立工業中學,被改成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荃灣評核中心;亦有如以綠色生活教育為辦學宗旨的鄉師自然學校、推廣永續教育的生活書院,皆由空置校舍活化而成。再進一步想,空置校舍不可改作教育以外的用途?居住不可以嗎?一間學校有24間班房,姚松炎預計每間班房可住上七人,一間學校就能住上接近二百個居民。他希望臨時房屋能以劏房戶為主要服務對象,因他們無能力無能力跟業主討價還價,是整個城市最受影響的一群。

 

「政府一直擔心在閒置土地興建房屋的成本龐大,到了一定年期後政府又要收回發展其他用途,浪費時間金錢。但我們這種組裝屋成本低廉,而且安裝、拆卸方便。加上在原有校舍結構內建屋,不用擔心防曬、防水的問題,成本更低。」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姚松炎
位於大埔推廣永續教育的生活書院,本來亦是一間空置校舍。(生活書院圖片)

新型房屋 新式社區生活?

 陳劍青指,政府的房屋政策只顧及硬件建設、從沒顧及居民的社區生活。由NGO經營的社會房屋,可有改變?需從社區設計就開始考慮到人與社區的連結? 如荷蘭的社會房屋,由居民一起開會,決定那位申請者可成為新住客。姚松炎也相信棄置校舍有潛質成為健康社區,一來是因為其設施眾多、二來是由有理念的民間團體營運,可打破屋苑管理思維:「公屋的設施充足,但為甚麼未能凝聚社區文化?因為管理公司怕事,不准小朋友踢球、踩單車,又把球場圍起來。大家留在家中打機,放假就想離開屋邨。」姚松炎根據他以往的社區實驗,認為若管理團體懷抱建立社區的理念,採用低度管理,人的交流自然會發生,社區才會有活力。歸根究底,香港的房屋想像應不僅僅止於公營與私營之間,香港人應可更有尊嚴的選擇宜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