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蒲經濟值7300億港元 倫敦法案保障音樂場地生存

撰文:梁雪怡
出版:更新:

很多人都喜愛夜蒲,相關經濟活動「遍地黃金」,英國的「夜蒲經濟」總值高達7,300億港元!
嘈音是夜蒲的必然產物,如何在商業發展和居住環境之間取得平衡?英國倫敦最近通過法案,由4月開始立法保障小型音樂場館,條文要求地產商在發展新項目前,先衡量現存音樂場館的位置,避免音樂場館發出的聲浪與未來入住的居民互相衝突,從而確保區內住宅與音樂場館能和諧共存,達致雙贏。

法案確保夜店與民居共存

夜場不只是小眾的娛樂,更為城市帶來無限商機。(Getty Images)

倫敦市長約翰遜(Boris Johnson)上星期宣布通過成立 《Night Time Commission》,意譯為「夜間經濟活動委員會」,暫定運作半年,旨在保障夜間經濟(night time economy),包括為夜間營業的酒吧和音樂場所等,營造有利的經營環境,並提出一系列相關措拖配合。他提到,這些夜蒲場所每年為英國帶來660億(即7300億港元)的經濟效益,以及130萬個職位,既是城市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吸引外國旅客的賣點,奈何之前缺乏適當規劃,令這類娛樂表演場所面對經營窘境。

由去年10月開始,名為「拯救行動」的「Music Venues Rescue Plan」在市長約翰遜的大力提倡下,開始研究工作,比如減低發展商將來興建的住宅,與周邊音樂場所之間可能出現的衝突,藉此將夜蒲經濟的效益發揮極致。

Music Venue Trust的創立人Mark David估計,由2007年開始至今,倫敦的Live House場所從430跌至245間,急跌逾半,威脅到英國的文化景觀。他直言,像Coldplay或Ed Sheeran等搖滾樂隊及歌手,即使才華橫溢,出道時也需要找空間磨練,奈何近年很多倫敦音樂場館或夜店,包括Madame Jojo's和The Buffalo Bar等知名演出場地,因居民抗議,分別於2014和2015年結業。

倫敦的音樂表演場地近年賣少見少,譬如蘇豪區的The Intrepid Fox Pub,於1784年開業,後因業主要改建舖位作民居用途,而於2006年結業。(Getty Images)

香港情況更劣 獨立樂隊自求多福

大概只有在舞台上演出,樂隊才能將作品完美演繹,而樂隊與現場觀眾互動的經驗和氣氛是獨一無二的。不過香港地方小、租金貴,很多位於市中心、備有表演場地的餐廳和酒吧,因為地方所限,無法擺放專業音樂器材,未必容納到大規模的表演,加上鄰近民居,聲浪設有上限,於是一眾Band友只能租用遠離民居或位於工廈的單位舉行較大型的演出,避免遭人投訴。加上近年的活化工廈政策,進一步帶動工廈租金飈升,不少樂隊需要一遷再遷。另邊廂,現時工廈的規劃亦一直為人垢病爭議,只要涉及「顧客和服務」的用途,包括音樂表演、電影製作等,隨時會因為消防安全為由而被「掃場」。

Hidden Agenda曾被Time Out Magazine (HK) 選為香港最佳演出場所,但多次因未符合政府所定的規格而需要搬遷。(藝穗會)

比如殿堂級工廈音樂場地Hidden Agenda,素來有獨立樂隊的「紅館」之稱,觀眾和演出多不勝數,囿於工廈條例,一直遊走於法律的邊緣,原本坐落於觀塘破舊工廈的表演場地遇著政府的「活化工廈」政策,4年內3度搬遷,2011年5月,Hidden Agenda收到地政署的警告信,被要求在6月21日前停止所有商業活動,並要再度接受檢查;2012年又試過表演途中,遭消防處上門調查,現時他們暫時「棲身」在牛頭角大業街某工廈、一個可容納觀眾300餘人的單位繼續經營,但未知能夠維持多久,只能自求多福。

倫敦市長藉著規劃推動創意產業,促進多元文化。反觀香港,在規劃上完全沒有考慮到如何文化藝術的生存空間,更遑論發展夜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