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城市.四】設施改善無了期 有心人寫app自救

撰文:伍麗微
出版:更新:

郊外的無障礙設施有待改善,那市區又如何?通仔帶我來到調景嶺這個他經常出沒的地區,看看他平日出門到底面對什麼問題。
通仔是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副主席,12年前因意外受傷需長期使用輪椅,後來他搬到坑口居住,並在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工作,活動範圍主要集中在調景嶺港鐵站周邊,如都會駅商場、彩明商場等。都會駅商場連接港鐵,人流密集,亦是他返工放工的必經之地。
然而通仔說,這個商場雖然有基本的無障礙設施,但用起來不方便。
攝:高仲明

例如無障礙廁所過窄,難以轉身。接駁彩明商場的天橋亦多陷阱,斜路看起來有平台相間,但平台卻呈暗斜,路面的防滑功能亦日漸失效,稍不留神容易撞到途人。連接明愛校區的通道則設置多道防煙門,其中一道更要不停就位才能打開。「這是我見過最難開的門,雙手郁到都叫開到,如果手部唔靈活真係企咗喺度。」他確實見過有人開不到防煙門、電話又沒有訊號,只能等路人經過幫忙。

此外,商場通往明愛的路上有個介乎梯級與路緣的斜位,他說,「幾年前更斜,後來可能有好心人鋪上少許石屎,現在才過到,輕身的電動輪椅有機會過唔到。」他亦為此投訴過多次,惟由於斜位介乎私人與公家地之間,又不受法例規管,結果兩邊都不受理。調景嶺公共交通交滙處有多條巴士路線,每條乘客候車通道的寬度不同,有些窄得輪椅只能剛好駛入,完全不能轉身。交匯處外面的景嶺路,交通燈位亦隱藏陷阱,只見路邊有一小級,部分輪椅人士橫跨馬路後或無法駛上行人道。
 

商場連接明愛校區及屋苑的通道有多道防煙門,時推時拉,不利傷殘人士使用。(高仲明攝)

提供巡查報告書 改善進度緩慢

這些讓輪椅人士煩惱不已的設計為數不少。1995年香港通過《殘疾歧視條例》,訂明如建築物未能為殘疾人士提供適當的通道進入公眾人士有權或獲許進入或使用的地方,或拒絕提供適當設施予殘疾人士便屬歧視。2008年,屋宇署在這個前提下推出《設計手冊:暢通無阻的通道》,詳細列明建築物在設置無障礙通道或設施時的標準,例如通道闊度不可少於1.05米、斜道兩旁需有扶手、超過1:20坡度的斜道每十米便要提供1.2米長的平台作緩衝、路面需設置路緣及斜度不可超過1:10等。為此,區議會每隔幾年便邀請區內相關機構做無障礙巡查報告書,檢視設施是否符合標準及有何改善之處,而負責西貢區巡查工作的是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

協會總幹事陸嘉明指,對上一次巡查已是2013年,近日他再到有問題的地方看過,大部分政府設施都有改善,私人物業尤其是屋苑則較少跟進。「有些住宅連商場,在改動前要先諮詢居民意見,如果該屋苑多傷殘人士,聲音會較大,如果是按屋宇署2008年的準則,這些物業若在2008年前已經落成,做就係人情,唔做就係道理。而且他們會考慮這個設施會否影響人,譬如加設引路徑會否跣親人,你不會明白他們的擔憂。」在2012至2013年的報告書中,路向亦有巡查西貢區的鄉郊無障礙狀況,包括烈士墓園、上窰民族文物館、海下灣郊野公園、萬宜水庫及天文公園等,問題大多是傷殘廁所太小,道路欠缺扶手、路緣,燒烤場的枱太矮等,「一般設施像廁所、燒烤爐會較快改善,若是建築物需更改,則較難在短期內改善。」
 

考察商場K房 編寫無障礙App

經常出沒的地方尚且可以憑經驗避開設計上的不合理之處,但去一個新地方,難免感到困擾。劉肇豐常常遇到這種問題:去到一個商場,有𨋢有廁所,但指示不清晰,𨋢口的位置、可達樓層、廁所的位置等,都要花時間找。有天,他突然靈機一觸,想寫一個關於商場無障礙資訊的手機應用程式。那時在理工修讀電腦的他寫了一份計劃書參加學校的「微型基金計劃」,得獎後獲得一筆資金,開啟了搜集資料、編寫手機應用程式Wheelman的漫長旅程。

手機應用程式Wheelman涵蓋全港30多個主要商場的無障礙資訊,從構思到完成花了近四年時間。(高仲明攝)

他招募了一批同學幫忙,大家分組到全港多個商場勘察,記錄從港鐵到商場的路線,商場洗手間、升降機的位置等,並從Google取得商場樓層的平面圖,以標示出設施的相應位置。他指出,有些商場比想像中複雜,例如朗豪坊的洗手間要經過多道防煙門,從皇室堡的地面上一樓要搭貨𨋢,否則不能再上其他樓層。「商場主要的問題是每層是否有升降機、洗手間,客𨋢是否層層都可以到達。舊商場的指示往往不清晰,即使你知道洗手間在第幾層,也未必知道具體位置,有了這個程式,可以找得快一點。」

商場以外,他最近亦完成卡拉OK及戲院調查,並陸續將資料上載至網站。全港24間卡拉OK,只有六間有齊入口、洗手間及升降機等基本無障礙設施。有些入口在地庫或高了一級,出入都成問題。戲院的情況亦不遑多讓,調查發現不少戲院只是為了達到屋宇署的設計指引而「求其」設置輪椅位,「他們隨便在第一排設置,但我們平常很少坐第一排睇戲,這些都不是理想的輪椅位。」篩選過後,本地約有11間是真正的無障礙戲院。

他說,社會對於無障礙設施的認知、推廣並不足夠,冀望透過自身的小小努力幫助到有需要的人,長遠可以促進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