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時間推不倒的鄰里情懷 延續漁光村幸福時光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近年香港人喜歡集體回憶、懷舊事物,也許當中回味的不過是一份久違了的人情味。昔日大部份人在公共屋邨長大,由一起在樓下踢波的朋友仔到隔籬鄰舍,都是陪伴大家成長的重要烙印。鄰里之間的愛是一種幸福,雖然隨著時代變遷,人口老化,往日的幸福情懷被逐漸淡忘,但一羣年紀老邁的漁光村街坊,卻憑著一鼓幹勁,延續著昔日互助互愛的鄰里精神,為大家的幸福而貢獻。

位於香港仔的漁光村有五十多年歷史,那時攜老扶幼入住的年輕人,已到遲暮之年。七十二歲的鄭志全(全哥)回憶1979年由田灣邨搬入漁光村,左鄰右里都是藍領,「當時大家很窮困,大部份鄰居在黃竹坑的工廠打工,當中也有人去行船及打魚,收入微薄,但要支撐整個家庭。」全哥那一代人追求的東西不多,每天營營役役只為養大兒女,提及昔日的生活點滴,全哥認為以往的幸福源於純樸的生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屋邨生活十分簡單,沒有太多娛樂設施,那時香港仔仍沒有海濱公園及香港仔中心,我帶著一家大小到剛開幕的海洋公園,只在花園部份遊覽,小孩免費,大人只需三元,便能開心一天。」如今全哥三個子女已經成家立業,只剩下他與妻子同住,全哥閑時除了陪伴太太,便在村內做義工,與街坊相聚聊天,生活簡樸,卻滿載幸福。

全哥閑時喜歡幫村內居民做家居維修,簡單的任務如換水龍頭和修理花灑,已經幫到不少老人家。(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當年要拍攝婚照是一件隆重的事,也不是每對新人有機會拍照,全哥與妻子卻難得地拍了婚照留念。(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由於村內的娛樂設施不多,以前只有一個兒童遊樂場,隨著邨內人口老化,遊樂場已經拆卸,反而新增不少休憩空間及老人健體設備。而這個僅有五座住廈的屋村,早期沒有電梯,其中一座更設有大眾廚房。八十九歲的許嬋英(英姐)是全哥的街坊,也是第一代居民,「五十多年前,我一入住便使用公眾廚房、浴室與廁所。當時每戶獲分一個位置,放置一個火水爐;每家都有一個紗櫃,用來擺放東西。與人共用地方比較容易產生爭執,偶然有人會偷鹽、醬油等東西,所以我們的紗櫃都會上鎖,以防被盜。」大約廿年前,村內的大眾廚房被拆,所有住戶都有獨立廚房及浴廁,英姐反而不習慣,「我以前希望擁有獨立廚房,後來才發現大家一起煮飯,可以閑話家常,那種相處是一種幸福,即使現在擁有自己的廚房,也無法感受。」

英姐指以前大家共用廚房會守望相助,一有陌生人出現會互相通報,避免東西被盜。(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無論環境如何改變,鄰里之間的人情味依然沒有減少。2009年「漁光網絡互助社」成立,主席吳國基(基哥)退休後犧牲所有時間,投入義工服務,「有時家人對我有微言,說我在家連地也不會掃,對外面的事卻這樣緊張,但村內大部份居民是老人家,我知道他們最需要的是關心。」基哥與一群義工由毫無經驗到接受培訓,甚至與時代接軌,學習使用電腦及ipad,為的不過是送上大家的關懷。「有時我們去探訪一些患腦退化症的人,這次見過面,下一次可能已經忘記了我們,其實我最接受不了就是身邊的老朋友去世,但能夠做的事情不多,唯有珍惜現在。」

漁光村對基哥來說是另一個「家」,能為居民服務,他有無盡的滿足感。(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當年前布政司霍德曾到漁光村探訪居民,並與他們合照。

當問到全哥及基哥他們眼中的幸福是甚麼時,二人不約而同都認為是得到家人支持、仍有能力為街坊服務已經是最幸福的事。幾十年的街坊情對漁光村的居民來說是一份難能可貴的幸福感,無論經歷多少時光的洗禮,鄰里之間的幸福感從沒有改變。而對於你們來說,最幸福的事又是甚麼?幸福醫藥為了鼓勵大眾支持本土小店,將於一月起在約四十間小店推出「幸福多拿」計劃,只要大家光顧指定小店,在「幸福多拿」上分享自己的幸福事,便可以在店內當十元現金劵使用,為這個城市增添幸福事。

了解更多:http://www.fortunepharm.com/cht/latest-offers

特別鳴謝:香港仔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