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無聊】房署豪花21萬重置青衣海濱13隻搖搖馬 網民:悶死人!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搖搖馬」、氹氹轉都是童年回憶,但你有沒有見過13隻搖搖馬豎立在同一個地方?青衣海濱長廊就可以見到2排搖搖馬齊齊面對海洋。有網民批評設計單一、小朋友難以交流;但亦有從小在青衣長大的居民指方便一班小朋友一起玩,不過又認為新一批的馬仔設計強差人意。到底較理想的遊樂場,應該是什麼模樣?

昔日的搖搖馬,已有多年歷史。(Google街景地圖截圖)

昔日已如是 居民:但多些動物選擇

近日有網民在青衣臉書群組貼出青衣海濱長廊近長發邨位置的一張照片,圖中見到有13隻搖搖馬仔分兩排豎立,立法會議員鄭松泰在其臉書專頁轉貼,有網民留言指該處從前也是如此,只是近年才換上這新一批搖搖馬。有人指設施單一沉悶,又有人質疑只設13隻獨立的搖搖馬而無其他設施,會阻礙小朋友互動。

在青衣長大的居民阿珠指,其實附近長發邨內還有另一公園,有滑梯等設施,小時候玩完搖搖馬就會去長發邨玩。「只是以前(搖搖馬)有多些不同動物和顏色,幼稚園放學時一班朋友去玩,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她笑着說:「還可以一個坐一個站,搖到頭向下。」她指現在的搖搖馬顏色較少,還有兩塊膠板包着,座位較窄,「中學生都想玩的啊,我讀中學時經過都會去騎兩下。」

新搖搖馬座位較窄。(Frankie Suen提供)

新馬仔難搖 專家:應有不同程度供挑戰

她更指,現在這批搖搖馬幾乎「搖唔郁」,「趣味性低了,使用率都低了。」她對署方採購的標準感到疑惑,又指附近本來還有個氹氹轉,近年被拆走後地面遭鋪平。負責設施的房屋署回應指,13隻「搖搖馬」於2017年4月18日完成重置,重置費用約210,000元,13隻搖搖馬方便假日遊人較多時不需輪候太久,並設有不同造型。

房署又指在選擇遊樂設施時,會採用三種基本類型的遊戲設計,分別為體能發展,社會性和創造性;在設計休憩用地時,安全是重要的考慮因素,房屋署會據部門指引揀選合資格承辦商進行採購、安裝和維修保養遊樂設施。至於氹氹轉,房署指翻查長發邨辦事處資料,未有任何相關紀錄。

坊間一直有聲音指應平衡遊樂設施的安全及趣味性,「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總幹事王見好(Kathy)指,理想的遊樂場應可回應兒童的遊戲需要,即提供體能、社交和感官遊樂體驗,而且每種遊樂體驗的設施也應有不同類型選擇,以及提供不同程度的挑戰,「有些小朋友較小心翼翼,那麼,就要有幅度較少的以供小朋友玩,有些小朋友較大膽,那麼,就要有難度較高,挑戰度較高的以供小朋友選擇。」

體能遊樂體驗:搖(搖搖馬)、盪(鞦韆)、瀡(滑梯)、爬(攀爬架)、轉(氹氹轉)、平衡(平衡木)、跳
感官遊樂體驗:與聽覺、視覺、觸覺、嗅覺有關的體驗,包括玩水、玩霧、玩聲音、玩觸感
社交遊樂體驗:可促成社交溝通的設施(如立體井字過三關)

新的搖搖馬顏色比從前少。(Frankie Suen提供)

她又提到日本有設計吸引小朋友走進一個球體裏,球體下方是可搖動的彈簧,讓小朋友彷如走進神秘世界,增加了趣味,又指造型不同也有作用:「(例如)小朋友騎上海馬形的或電單車形的,就會產生不同想像。」

每種遊樂體驗的設施都可多元化:
鞦韆:給肢體殘障者使用的、給嬰幼兒使用的
滑梯:使用不同高度,不同質料,不同向下瀡的方法
搖的體驗:搖搖波(上文提到的日本設計)、不同造型的搖搖馬

18歲以下都是兒童:青少年也有遊樂需要

至於同一地方只設一種設施,Kathy指,遊戲可以是個人、雙人、多人的,遊樂設施需要符合不同需要。例如搖搖馬是一人遊戲,附近就應有其他設施,「如果單一地方因大小所限未能提供不同選擇,也可考慮在不同細小的遊樂點分別提供不同遊樂設施,例如A座樓下玩鞦韆、C座樓下玩滑梯、E座樓下玩氹氹轉。」

她指,多元化的遊樂設施除可促進小朋友全面成長,更重要的是可讓兒童自由選擇。「小朋友不會說:『我要發展的我的體能,所以我要玩鞦韆。』小朋友只會說:『我覺得鞦韆好好玩。』」——好玩不好玩,不一定是兒童任性的說話,相反,可能代表着身心所需。近年愈來愈多設施如鞦韆、搖搖馬都在座位上加上膠圍板,一方面為安全,另一方面也阻截了青少年使用遊樂設施。Kathy指,在聯合國定義下,18歲以下的都是兒童:「遊樂設施都應該照顧青少年的需要。」

搖搖馬附近本身有一氹氹轉,近年拆走後沒再重疊。(Google街景地圖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