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活化街市走文青風 新舊共存 值得香港借鏡

撰文:袁智仁
出版:更新:

早前建築師梅詩華建議將面臨清拆的石硤尾街市變長者社區中心,並增設開放空間,獲得建築師學會的青年建築師獎。街市變成社會議題,有的社區亦因領展街市外判,發起罷市抗爭。除了有或沒有街市之間,還有其他的落墨。
台灣近年成為文青(文藝青年)的朝聖熱點,隨著社區人口老化,古舊街市也轉營迎來文青風氣。文青不一定趕走老商販,原來的攤檔和文青、新用途可共存。

圖為新富市場舊貌。(網上圖片)

台北的新舊共存

台北動動腦筋,為街市添新意。除了清拆重建,街市也有其他的可能,為舊社區添活力和經濟發展新方向。

位於台北市中心龍山寺捷運站旁的新富市場,已有81年歷史,是全台灣第一座政府街市,被改建為青年文化人的創業實驗室,為文青提供辦公室、展覽和交流的空間。南港區的新成德市場採用餐廳帶動人流,藉重新配置攤檔的佈置,突出街市的特點。將原來的攤位集中在1樓,而2樓則轉為餐廳。而另外的安東市場亦用同樣的辦法,而2樓則改建為托兒所。

台北林森北路的新興市場是1972年的建築物,但生意不好,花費1億9千萬台幣(4,500萬港元)改建為國際青年旅社,1樓為旅社、2樓為旅社,而3至5樓為原住民住宅,希望藉此為背包客提供平價旅館,並配合社區導賞團,帶同遊客遊走在老舊社區,促進社區經濟。

香港改造街市

香港亦擁有不少古老的街市,例如︰中環街市和必列者士街街市。兩者都屬3級的歷史建築,前者停用14年,用途和計劃依然有爭議,後者改建成新聞博覽館,兩者的活化模式都是租戶無法繼續經營。如何平衡原來街市和新用途,香港需跟台北上一堂課。

 

台北新富市場曾舉辦展覽,展示當年不同攤檔的物件。(網上圖片)
該市場現已改建為創業實驗室,提供辦公室及展覽場地。(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