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肆虐】海吐發泡膠太多雜質 社區回收者:愛莫能助

撰文:曾雪雯
出版:更新:

颱風山竹襲港引發海洋「嘔膠」,面對杏花邨等地區遍地發泡膠,一群有心人連日「執膠」,當中,包括從事發泡膠回收的李家銘(Andy)。他所屬機構是少數獲環保署資助、專門回收發泡膠的非政府組織。不過,身處這「白色汪洋」,他竟然掃走發泡膠,改為收集膠樽,皆因摻雜各種海中雜質的發泡膠,單憑現有技術已不能令這類廢膠「重生」。呆望這片發泡膠海,他亦只能無奈吐出一句「愛莫能助」。

身穿「回收發泡膠」的Andy(右,黃衣者)單看圖片已知無力拯救發泡膠,但他還是跑進「膠海」協助居民善後,教小朋友堆起發泡膠。(迷失的寶藏找提供圖片)

回收發泡膠者翌日落區執膠

視廢棄發泡膠為寶,李家銘(Andy)為「迷失的寶藏:發泡膠回收行動」項目經理,負責收集社區棄置的發泡膠,製成「再生物料」,供塑膠廠作原料。周日(16日)颱風下,杏花邨淪為發泡膠澤國,Andy翌日即現身邨內,搶救被大海回吐的棄膠,但他不曾拾起一件發泡膠,而只是默默收集膠樽,「上年都試過回收發泡膠去加工,但發現做唔到」。

去年颱風天鴿一度回收發泡膠

原來這次是Andy人生第二年到杏花邨「執膠」。他憶述,去年颱風天鴿襲港後,邨內亦是一片發泡膠海,只是上年被捲上岸的膠,覆蓋面較小,未有引起公眾注意。當時他跟街坊、同事「密密執」,收集了41袋,共128.8公斤發泡膠,嘗試回收加工,但失敗收場。

去年颱風天鴿襲港後,Andy、同事與街坊在杏花邨收集了41袋發泡膠。他曾嘗試回收處理,但因摻雜太多海中雜質,最終失敗收場。(迷失的寶藏fb圖片)

海洋回吐發泡膠雜質過多 無法回收

「發泡膠太濕又混雜太多雜質,用咗三個星期整走發泡膠表面污漬,最後都只能熔出黑色劣質膠,塑膠工廠根本用唔到。」狀甚無奈的Andy解釋,以目前機構的熱熔技術,無法把災後被捲上岸的發泡膠轉化為可用的再生物料。

他輕嘆,今年面對颱風後堆積的發泡膠,他與同事亦只能拒收,並在網上就拒受發泡膠一事致歉。

回想風災當日,杏花邨被發泡膠圍堵的相片在朋友間瘋傳,Andy雖深知無力回收發泡膠,還是與同事跑進「膠海」。他一邊分析發泡膠來源和種類,一邊搶救混在發泡膠堆內的膠樽,交予膠樽回收商。曾修讀廢物管理的Andy笑言:「我係讀垃圾出身,想知有咩膠,有咩垃圾」,言談間,透露着對垃圾的好奇心,以及處理垃圾的使命感。

專門回收發泡膠的Andy(左),當日找來回收商Allan(右),協助處理從發泡膠堆中救回的膠樽。(環保進城 - 雋成fb圖片)

「錯在棄置方式」  

今次颱風期間被捲上岸的垃圾,據食物環境衞生署發言人說法,均會被直送堆填區,而單計颱風後三日(17日至19日),連同其他岸上雜物,已約3,000噸被運往堆填區。

不過,即使在平日社區回收層面,Andy亦坦言回收不易,但認為並非發泡膠物料本身問題,「發泡膠呢種物料無錯,錯嘅係點用、棄置方式同回收coverage(覆蓋)」

他解釋,當市民平日隨便棄置發泡膠,不同種類的發泡膠被混在一起,摻有太多雜質,或沾上污漬,回收處理難度大增,大部分回收商因而拒收發泡膠。

從社區回收而來的發泡膠,摻入不少雜質,清理工序繁複。(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綠在區區」拒收社區發泡膠

即使環保署推行的「綠在區區」回收計劃亦不會回收發泡膠。就社區回收措施,環保署發言人亦只提及,透過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提供資助,交由荃灣區青少年發展協會營運的「迷失的寶藏:發泡膠回收行動」項目處理。

Andy坦言,雖然成功處理的發泡膠,可製成再生料轉售東南亞等地方,但目前社區回收發泡膠並非「賺錢」業務,「依賴政府資助才得以運作,更需要十多名義工無償協助,單計營運收益就一定維持唔到」。

Andy坦言,目前社區回收發泡膠並非「賺錢」業務。(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4

發泡膠出路少 每日92噸直送堆填區

本港廢置發泡膠出路少,但數量驚人,翻查環保署《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6年每日平均有2,132公噸塑膠廢料傾倒於堆填區,當中單是各類發泡膠產品佔92公噸,體積相等於近100架雙層巴士。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鄧敏琳指,近年本港工商業用發泡膠(其他)棄置量更持續上升,由2014年每日15公噸增至2016年28公噸,升幅近倍。她指,其他國家已立法禁止使用發泡膠,促請政府仿效,從源頭禁用回收量低、棄置率高的發泡膠。

除了發泡膠,膠樽棄置問題亦十分嚴重,且影響久遠。Andy表示,今次拾獲的膠樽不少為「歷史文物」:「好多膠樽係幾十年來完全冇degrade(降解)過。」

回收商單日收杏花邨300公斤膠樽

膠樽回收商「環保進城 - 雋成」今年颱風後亦趕到杏花邨,回收Andy等有心人所收集的膠樽,單是在颱風翌日已處理約300公斤。負責人黃頴灝表示,第一次接收災後的海洋垃圾,認為本港塑膠垃圾問題嚴重,今次「膠災」終於引起港人關注。

環保署數據顯示,近年膠樽棄置量持續上升,由2014年每日132公噸上升至2016年每日156公噸。環保團體「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促請政府盡快訂立生產者責任法規,要求生產者妥善回收自己生產的膠樽,承擔應有環保責任。

環保署發言人回應時提及,去年10月環保署委聘顧問,研究就塑膠產品容器引入生產者責任計劃,包括盛載飲料,目前顧問已確定就塑膠飲料容器引入生產者責任計劃的可行性,正草擬具體的實施框架方案,目標在今年年底完成相關研究及評估,以訂出下一步的工作和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