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環街坊齊躝街!設計師樓梯變遊樂、種植空間:街坊想玩但冇設施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私有公共空間」多年來一直是民間組織關注的議題。然而,除了大型屋苑被揭發「隱藏」公共空間外,坊間還有一些顯然易見的私有地卻沒有加以利用——常豐里位處西營盤第二及第三街之間,是當區居民的主要通道,但街坊從不知道這裡原屬附近兩個屋苑。
去年,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看中常豐里獨有的條件,並開設一刻社區設計館,聯繫居民一同把普通的樓梯打造成街坊共同經營的社區空間。「我們最終極的目標,就是藉著與街坊溝通,重新建構社區的脈落,利用不同層面的活動凝聚他們。」社區設計館館長龍籍騰說。

過去兩年的中秋,一刻館對出的空地掛滿燈籠,讓街坊可以一齊落街玩。(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西環有條「私人公家路」

常豐里是位於裕新大廈及怡豐閣之間的樓梯。整條樓梯約40 幾米長,空間寬闊,每隔十多級梯級迎來了一個平台,與中西區常見的樓梯無異。裕新大廈及怡豐閣分別於1980年代及1990年代落成,多年以來,附近的街坊一直以為這裡是尋常的通道。然而,常豐里並非政府用地,而是屬於兩側屋苑的業主共同擁有,更以路中的欄杆作分隔——左邊屬裕新大廈,右邊則由怡豐閣管理。

去年6月,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一刻社區設計館落戶常豐里,希望將這個私人擁有的通道,重塑成居民共同參與建設的公共空間。「西營盤的樓宇密度愈來愈高,但公共空間就愈來愈少,居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很大。」一刻社區設計館社區設計師王意斌稱。她解釋,中西區有不少如常豐里般的巷弄樓梯,有些是居民日常通道,但亦有不少堆放雜物無人管理,他們希望以常豐里作為試點,於樓梯以外加入居民所需的設施,讓他們有一個聚腳點。

社區設計師王意斌跟社區設計館館長龍籍騰於年多前來到常豐里,希望與街坊一起討論這裡將來的發展。(柯詠敏攝)

私有地變成遊樂、種植空間

現時,常豐里除了樓梯底的福德宮外,並沒有任何休憩設施。王意斌跟社區設計館館長龍籍騰及註冊社工冼昭行於過去一年詢問街坊的意願及需要,發現長者希望增設長椅,而年輕家長則希望較多遊樂設施。西營盤共有15個休憩用地,人均公共空間面積僅得0.4平方米,王意斌說不少長者曾反映希望在樓梯旁增加休憩設施,好讓他們能夠歇息。然而,長者、家長及小孩的需要各有不同,常豐里只是約40多米長的樓梯,如何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呢?龍籍騰解釋,收集街坊的意見後,他們除了繼續保留福德宮,初步計劃將常豐里分為三部分——「好好坐」、「好好玩」、「好生機」,滿足街坊對的日常需要。「這是跟街坊溝通後的初步計劃,之後會半公開招標顧問團體,評估計劃的可行性,之後再將修改後的設計圖跟街坊討論。」龍籍騰說。

街坊想像被政府公共空間設施限制

社區設計的精髓除了增設硬件,街坊的參與更不可或缺。可是,王意斌觀察到街坊長久以來使用的休憩設施大多是政府的公園、體育場地,這些一板一眼的設計限制了街坊的想像。王意斌稱:「對於公共空間,他們大多會提到公園、遊樂場,很多時沒有甚麼特別的想法,甚至認為不用怎樣去改變,這源於他們對公共空間的認識僅局限於政府提供的場地。」過去一年多,一刻館除了跟街坊討論常豐里的硬件設計外,他們舉辦了種植、陶瓷製作等活動,希望能夠豐富街坊對公共空間的想像。「我們放些長椅,豆袋,他們自己會走過來坐;還有,這兩年中秋,我們都在出面的空地一起吃飯,有街坊說好像兒時到樓下玩的感覺——其實街坊都想落街玩,但以往就欠缺設施或誘因讓他們下來。」。王意斌說。

王意斌觀察到街坊長久以來使用的休憩設施大多是政府的公園、體育場地,這些一板一眼的設計限制了街坊的想像。(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街坊趙小姐在西營盤長大,現時於常豐里開設補習社。她說常豐里以往的人流不多,途人大多視這裡為連接第二、三街的通道。她說自這裡舉辦種植活動,能跟附近的街坊打開話匣子。「平常很難突然跟其他街坊傾談,但現時大家有共同嗜好,容易打開話題。」趙小姐跟其他義工每逢月尾參與派花活動。當她得悉常豐里將來有機會改造成多用途社區空間,她覺得能夠令西營盤熱鬧起來。「其實這裡好靜,有點『各家自掃門前雪』的感覺,但現在有些原因令街坊停留,比如外面的盆栽,有些人會停下來影相、傾計,比起以往有些生氣。」她希望將來能夠於常豐里種植食物,定期舉辦一個「豐收節」。「大家一齊收割農作物,之後互相分享,這樣不是很開心嗎? 」

組織社區遇上cultural shock

由尋常的樓梯通道變成具不同用途的公共空間,冼昭行期望街坊能為共同參與的空間感到自豪。「西營盤是老區,多小店,有很濃厚的『工匠精神』。我們亦希望將這些特質放到常豐里,例如陶瓷工作坊的製成品,將來會用作裝飾樓梯,讓街坊看見自己打造的空間。」

常豐里的硬件配套仍在籌備當中,但兩個屋苑的街坊突然多了一條「私人公家路」,負責統籌的冼昭行認為跟他們溝通的過程可算是計劃中最有挑戰及有意義的地方。「我們有時很理所當然覺得街坊需要甚麼甚麼,但真正溝通後,他們有很多實際的考慮。」冼昭行及團隊曾向業主立案法團提議,在路中心放置一些椅子,但對方卻認為這裡很多居民出入,擔心過多椅子會發生意外。「處理這些Cultural Shock (文化衝擊)更花時間,但因此能建立溝通才是居民參與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