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間.1】維園泳池平台封塵5年 研究員:如安全應開放

撰文:阮秀君
出版:更新:

今年是時代廣場公共空間事件十周年。不論私人或政府管理,港府至今仍被指未有向外界公布統一規劃公共空間政策。其中,《香港01》發現多個園景綠化的政府建築物範不為公眾使用,且各區做法不一。例如,康文署轄下維多利亞公園泳池一個520平方米的園景平台,自落成至今從未開放,反觀中山紀念公園泳池相類平台,一直予市民免費使用。究竟開放不開放準則如何定?本港公共空間管理政策又是如何?

若模擬從高空鳥瞰,會發現港島維多利亞公園游泳池主體建築的延伸平台,有一個從未對外開放的「隱形空間」。這個城中「小綠洲」以園景設計,末端呈圓形,中間有一個環形中空位置,外側栽綴綠色植物;頂端則有兩個出入口,扣連起泳池的主體建築。

維多利亞公園泳池綠化平台共有兩處(紅框內),面積分別為520平方米及470平方米。(余俊亮攝)

悉心打理灌溉 大門卻牢牢上鎖

《香港01》取得一條影片可見,使用者原本是可經過西翼公眾席前往該園景平台。不過,記者到現場視察,發現西翼公眾席並不開放,有只泳池職員才可入內。曾於泳池工作的前員工表示,泳池的東翼公眾席對外開放,西翼公眾席則只在學校水運會或大型游泳比賽時才開放。即使西翼公眾席開放,但由公眾席通往平台的門仍是牢牢關上。該園景平台平日有職員負責打理及灌溉,每年亦有定期維修保養,但自落成後一直未有開放予公眾。

有泳池職員表示:「署方是否只是怕麻煩,懶於管理,不想應付人流而上鎖?這裏明明是公眾地方,輪椅人士都去到,公眾人士容易到達,且耗費金錢興建和維修,卻未能物盡其用,是否浪費公眾資源?而且其他泳池都有綠化平台跟公眾看台相連,市民不用付費進泳池也可以使用,為何政策不統一?」

平台環境寬敞,鋪有地板及設有矮牆(建築署網頁)

中山紀念公園泳池 綠化平台免費開放

記者到西營盤的中山紀念公園游泳池觀察,其公眾看台設有綠化平台,而且與其他樓層的綠化平台相通。雖然每層平台面積較小,不及維多利亞公園游泳池的平台大,但公眾人士可以不用付費進入泳池,亦可自由出入每層綠化平台。此泳池鄰近中山紀念公園,平日有不少居民在附近休憩,有些人在綠化平台散步,亦有家長在子女習泳時在平台活動。

灣仔區議員李文龍表示,並不知道耗資八億元重建的維多利亞公園游泳池場館設有綠化平台。他認為灣仔區地少人多,即使設有佔地19公頃的維園,但公園劃分為不同用途,例如籃球場、足球場等,若要找合適的地方舉辦小型活動亦不容易,「如果(綠化平台)可舉辦小型音樂會,有一至兩名表演者可以奏樂唱歌都好。即使辦不到,那麼美的地方,讓市民走動一下亦不錯。」

建築縱添綠意 綠化準則欠清晰

關注香港公共空間議題的思匯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黎文燕認為,維園交通便利,綠化平台環境設施舒適,相當適合公眾使用,除非有安全等問題,否則應開放予市民作公共休憩空間。

康文署發言人承認,維園泳池1樓及U1樓層各設園景區,面積分別為約520平方米及470平方米,園內設花床栽種植物,為泳館增添綠意。發言人解釋,鑑於園景區並無座椅及遮蔭棚等休憩設施,加上園景區範圍較狹窄,部分地方緊接冷氣機房排氣口,故不適宜對外開放。署方會檢視現行安排及設施配套,探討未來是否適宜開放。不過,康文署未有解釋開放綠化平台的準則。

維多利亞公園游泳池的天台園景及種植區屬擴大城市綠化覆蓋面積的項目,並列於建築署2016年可持續發展報告。署方發言人表示,2001年起在全港多處建築物的屋頂有栽種植物,2015至2017年完成34個相關項目,除學校及醫療設施,還有市政大廈、綜合大樓及文化康樂大樓等。

位於啟德的工貿大樓,其綠化天台置有座位及種有不同植物。(建築署網頁)

與維多利亞公園游泳池園景天台的情況相近, 2015年建築署亦於啟德工業貿易大樓天台種植。建築署的官方網頁刊載相關資訊,並介紹辦公大樓外牆的垂直綠化,由低層伸延至天台花園,連成別具特色的「綠化綵帶」。記者以市民身份向啟德工業貿易大樓職員查詢,職員表示,天台花園設座位及花槽,但只供內部員工使用,不對外開放。政府產業署發言人表示,啟德工業貿易大樓屬政府聯用辦公大樓,其綠化天台為大樓用戶部門的共用設施,目前並無計劃開放予公眾。政府產業署亦未能就開放政府物業範圍作公共空間的政策,提供相關資料。

啟德工業貿易大樓的垂直綠化,低層延至天台花園,從高空俯瞰有如一道「綠化綵帶」。(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網站圖片)

旺區人口稠密 休憩空間更狹隘

黎文燕指出,港府未有發布有關政府建築物建設公共空間的政策,外界亦難以得知政府內部有否劃設供公眾使用的空間。她指,公共空間是公眾可免費出入及使用的地方,天橋、行人道和公共通道都可視為公共空間。

黎文燕一直關注政府制定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按該準則定義,休憩用地是法定土地用途地帶,用以提供休憩用地及康樂設施供公眾享用,例如運動場、足球場、休憩處及兒童遊樂場等。市區,包括都會區和新市鎮,休憩用地的供應標準是每十萬人最少提供20公頃用地,即每人約兩平方米用地;惟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及綠化用地,並未計入休憩用地的供應標準。

本港人均休憩用地為2平方米,低於日本及新加坡等地方。(資料圖片/林振東)

黎文燕曾參與有關公共空間的調查,亞洲城市或國家如東京、首爾、上海及新加坡可享5.8至7.6平方米休憩用地,本港公共空間緊張,人均休憩用地僅有2.7平方米。去年思匯政策研究所公布的調查指,本港休憩用地分配不均,當中有20個規劃區未達每人兩平方米的規劃標準,而且居民數目高達184萬,其中旺角居民的人均休憩用地僅有0.6平方米。

她認為,港府應盡力增加市區公共空間,釋放更多政府物業供公眾使用。政府建築物及屬於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若環境及條件合適,可考慮作休憩用地。

政府管理的公共空間可以封塵,私人管理的又如何?詳見下集

上文節錄自第14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3日)《讓陽光綠意透進來 誰享公共空間?》。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