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門淺灘垃圾成災 膠樽飯盒毀美景

撰文:實習記者 倫星揚
出版:更新:

繼年初有「追霜族」蜂擁到大帽山觀霜後慘變垃圾山,滿地暖包、水樽和膠袋,近日鯉魚門淺灘亦忽變垃圾灘。油塘區區議員呂東孩認為,村民隨意棄置大型家居廢物,同時遊客亂拋垃圾而製成垃圾灘,兩者皆責無旁貸。
漁農自然護理署數字顯示,2015至2016年郊野公園收集垃圾量達3,600噸,遊客亦達1,300萬人次,創近4年之冠。眼見淺灘上愈來愈多垃圾,經常都會到石灘上影日落的攝影愛好者高先生發現,近期越見越多大型垃圾於石灘上出現,當中不乏普通垃圾如發泡膠、膠樽、木板等,亦有雪櫃、家具等大型垃圾,疑是遊人或本地人用餐後隨意棄置。

著名日落景點鯉魚門淺灘被垃圾堆掩蓋。(受訪者高先生攝)

過百垃圾堆淺灘 區議員︰遊客村民責無旁貸

近日,不少攝影群組中都出現垃圾與日落同台的合照,當中的位置就是鯉魚門近燈塔的淺灘。攝影愛好者高先生經常都會到石灘上影日落,他表示,近期愈見愈多大型垃圾於石灘上出現。單憑肉眼數算,起碼上百件垃圾。當中不乏普通垃圾如發泡膠、膠樽、木板等,亦有雪櫃、家具等大型垃圾。

油塘區區議員呂東孩指,近期出現的木板和大型家居垃圾,多是市民裝修時棄置的建築廢料。呂亦已聯絡食環署和民政署,將於幾日內清走垃圾。而鯉魚門淺灘本身長期有小型垃圾堆積,但由於該處非法定沙灘,食環署每星期只會派人清理一次,每次清理多則五六袋大垃圾袋,少則三四袋。

整片淺灘至燈塔位置都佈滿大型垃圾,就連頭盔都有。(受訪者高先生攝)

海邊垃圾多屬本地品牌 未必來自內地

不少遊人或以為海邊的垃圾通常是海漂垃圾(即由海上漂到岸上的垃圾),然而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先生根據高先生的起片指出,岸邊垃圾很少機會是海漂垃圾,因為會漂到海上的垃圾通常屬於內海垃圾,一般來自內地。然而相片中的垃圾多屬本地品牌。他解釋,如果是海漂廢品,岸邊的發泡膠飯盒不會如此乾淨。如果要紓緩鯉魚門的垃圾問題,除了依靠食環署執法,市民自律是最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