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來搞墟】討厭商業味 自辦理想市集尋初衷

撰文:李慧筠 呂嘉麗 何雪瑩
出版:更新:

香港人,有誰會不愛行街?由買衫、買日用品到買餸,購物在生活中不可或缺。香港素有「購物天堂」稱譽,但這個「天堂」近年卻叫買的賣的都不安心:商場貨品千篇一律,街市百物騰貴,領展彷彿成了全港敵人,租戶愁着臉訴說年年加租之苦。
政府停發小販牌已超過40年,但近年卻看見不同類型的墟市遍地開花。由農曆新年各區(釀成衝突)的夜市、賣有機菜的農墟、賣手作個性化精品的創意市集,甚至大公司租一塊地扮市集宣傳品牌 —— 行街,原本真係可以行出街。墟市背後,除了是雙方各取所需,還關於生產責任、買賣雙方溝通交流、釋放創意、基層創業,以及一場公共空間使用權的抗爭。
攝影︰余俊亮

搞墟市聽起來很複雜,但身體力行的人卻不少。聽聽他們的經歷,我們一起仔細想想,是否也要動手搞個墟市?

Hira Hira跟其他檔主玩劍球起來,也帶起現場氣氛。

在深水埗的Papillon書室內,Hira Hira 5人在準備即將舉辦的「夏祭」市集的物資,那是他們人生第一次籌辦市集。紫瑩在他們設計的「籤文」上畫了一隻太陽圖案,準備放入「福袋」,連同他們用廢紙做的迷你人形公仔及自家設計襟章,放入信封內。每個人形公仔都人手製作,各有不同設計、形狀、外貌。信封也是自家設計、印刷及人手摺疊。一個福袋只賣數十元,若計算手工時間,能賺嗎?他們笑說:「應該最低工資也賺不了。」整天笑聲卻每隔數分鐘響徹書室。

大量「文青」來到夏祭,還有不少家長帶同孩子來玩。

因為好玩 籌辦市集

這5個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畢業的年輕人,在學校本來不太相熟。怎料,大家同在一個市集擺檔,「坐吓坐吓」就熟絡了,一起做手作,組成Hira Hira。因市集走在一起的他們,卻漸漸討厭、遠離市集。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們決心搞一個理想中的市集,取名「【水無月】夏祭」,完全為了兩個字:好玩。

自造者運動(Makers movement) 自2005年起席捲歐美,自造者是DIY (Do It Yourself)文化的延伸,但新浪潮中,有些人應用普及的新科技如3D印刷,令DIY變得更容易。消費者變成獨立創造者,有些更以眾籌集資。隨着手作風潮,香港也有愈來愈多的全職或業餘手作人加入小量生產、人手製作、獨立設計及製造實體物品的行列。在規模經濟的迷思下,資本家控制什麼能在市場賣,以致大量生產,控制資本、土地、生產機器、銷售空間,工人卻只能出賣勞力。自造者和手作人都旨在打破大量生產模式,嘗試「自產自銷」,在動手製作的過程中達至自我實現,有着相近的創意及實踐精神。 

市集活動如繁星 「趁墟」只為搵生意?

據活動資訊網站Timable的資料顯示,自2010年起,香港有47個以「創意市集」為名的活動,有「市集」二字的活動則有超過582個。市集熱潮的商機很快就被商場及財團看中,成為吸引人流的策略。一些商場假日在空地舉辦「市集」,或長期預留開放空間予售賣手作及精品的單位,構造市集感覺,也有大品牌舉辦手作市集提高知名度。研究小販及墟市的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梁志遠認為,「有時大商業團體搞(市集),只是改變零售模式,向社區自發營造『抄考』,不會同其利益有所衝突,看似小本,其實是大本。像美食車裝成街頭美食模樣,卻只有16輛,在固定地點開檔,失去小販墟市精神。」

依時工業大廈外堆滿大量前來夏祭的參加者。

以手工藝品為主的創意市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高峰期一個周末也有幾個市集。一些批評創意市集的聲音開始湧現,如市集氾濫、貨品手工參差且款式欠獨特性,有些更被指為依附在大商場之下。Yan也直言,他們現在已不喜歡去市集。紫瑩解釋:「當初市集的理念變了質,原本大家想聚在一起,看有什麼好手作,現在剩下買和賣。賣的東西一式一樣,甚至有人在網上購來物品來賣。我們就覺得,那我們做來有什麼意思呢。」

市集攤檔有大量款式相近的皮革製品和滴膠電話殼。他們覺得賣的產品都差不多、管理漸多,不少市集欠缺自由及交流的氣氛,有些檔主來市集只為「搵生意」。

當從前總是擠得水洩不通的逛街熱點旺角中心都開始租不出舖位時,創意市集總是擠得滿滿,甚至要排隊一兩個小時才能入場。究竟市集有什麼魔力呢?

商場好悶 市集有交流

紫瑩這樣說:「商場好悶,都是大品牌,商品都是copy and paste,行來行去都是一樣。」。不過,令他們愛上市集的原因,不只是產品多元化,而是市集的氣氛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我們無可能在街貿貿然跟陌生人談話,始終要有個渠道接觸大家。」

Yan憶述,她去過最喜歡的市集是生活書院舉辦的「一手秘製」:「很自由。攤位怎樣擺也可以。他們(搞手)會很照顧每一檔,那時夏天大家都流很多汗,他們就派水給我們,跟我們談話。」

Lazy Grass檔主戴上之前在Hira Hira 買的吊飾。

為了好玩而搞的市集 笑聲滿載

最近,5人認識一名朋友,樂意以依時工業大廈租客身分跟業主借用天台空間,以「夏祭」為主題辦市集。5人因為覺得「好玩」,隨即開始製作宣傳單張,邀請10多個檔主參加,部分並籌備將工廈天台,變身「祭典」場地。5人本身都有正職,只能用空餘時間,熬夜準備物資。去過的好市集,教曉Yan市集一定要有氣氛,也應好好照顧檔主。因此,Hira Hira為每個檔主都準備了自家設計的小招牌、畫了上百支小旗、10數面巨型魚旗,希望令市集增添節慶氣氛。

辦露天活動需要天公作美。夏祭之前,Yan本決定若活動當日下雨,就順延一星期,但借來的用具及參與的檔主就要重新安排。活動前一晚,Yan臨時租借帳篷,決定即使下雨亦照常進行。

夏祭當日,滂沱大雨,Hira Hira惟有在暴雨中撐起帳篷。

然而,活動當天(6月11日)早上一直下着滂沱大雨,眾人雖已冒雨撐起帳篷,奈何雨勢還是令地板水浸,根本無法擺攤。租戶朋友臨時提議借出自己的工作室,加上4、5樓的閒置空間擺放市集。他們在2小時內轉換佈置及逐一通知檔主及來客。天台的原本構思完全告吹,部分準備的遊戲及工作坊也因空間而取消。因工作而認識Yan、40餘歲的阿納,也被Hira Hira的熱誠打動而來了幫忙搬運物件:「我被這種不為什麼特別大目標,就為大家喜歡做同樣事情而走在一起的『合作』而吸引。」

天台水浸,物資在樓梯間搬上搬落。

幸好當天仍然人流不斷,現場一度擠得水洩不通。不少參加者也穿上浴衣,令工廠區出現數十人穿着日本服飾的另類景象。6時許,開始截止人流進入,場內突然嘩聲笑聲四起,原來是Hira Hira成員在學玩劍球,多人加入,氣氛突然熾熱起來。雖說是7時完結,他們都沒有驅趕檔主立即離開,反而趁這最後機會結識朋友。8時許,他們收拾場地,最後一檔檔主在跟新朋友玩紙牌,雖然幾位成員整天站立11小時,午飯也只吃了飯糰,累極的Sharon和阿怡,還是跟檔主玩起上來。

場內太擁擠,Hira Hira惟有實施人流管制。05 臨時轉場,惟有到處貼上指示牌。

作為檔主,小小的攤位本可只賣貨品,但Hira Hira卻設計了遊戲攤,讓客人拋竹圈,套中擺設便可獲得福袋。這變成了破冰的機會,更容易跟客人打開話匣子,一句:「埋嚟玩吓喇。」總會令客人微笑起來,客人猶豫,他們再遊說:「好易玩的」,有時竹圈套不中東西,他們又會同聲同氣:「哎呀!差一點點,再來過吧!」就這樣慢慢跟客人開始談話。

無心插柳,讓5個素人第一次搞起市集來,在他們的能力內創造讓陌生人交流玩樂的空間,Yan說:「雖然過程難,但都是能解決的問題,最緊要有人幫忙。」原來市集可以在玩樂中搞,不需要三頭六臂,只需要熱誠及朋友。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