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之春】共享豈止是棄物互換?剩食變盛食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剩餘蔬菜可變天婦羅,肉渣可化成香氣十足的肉鬆。在兩個年輕設計師眼中,剩食加創意便可成為盛食。在這個廚房,街坊一同蒐集社區的剩餘食材,共享盛食。
剩食,可以不是浪費資源的問題,而是連繫街坊的橋樑。

Jac 背後就是盛食當灶在油街實現的空間。(龔慧攝)

小小的二百呎,開放式廚房前擺放一張大木長桌,十幾張椅子,牆邊的紅A膠櫃儲存著街坊提供的幾百件廚具。附近街坊帶來家中剩下的蔬果、罐頭或包裝食品等食材到「煮飯單位」,交換特製乾果飲品,這個活動喚作「交換廚房」。收集得來的食材供予「盛食當灶」,每個週末舉行的大食會,由廚師烹調成各款美食,水果則風乾保存,製作乾果飲品。

 

「盛食當灶」便是「剩食變盛食」的「始作俑者」。最初油街實現希望辦一個食物及公共空間的計劃,免費借出舖位,找來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共同策劃,去年八月便起推出「盛食當灶」的一年計劃。

師奶出發  為剩食再定義 

 

「盛食當灶」負責人Sharon(李俊雯)及Jac(張凱翹)畢業於理工大學產品設計系,他們相信「設計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面對香港人每天丟出3,700噸廚餘,Jac看到一般人解決問題的方法:「普遍講廚餘,通常提供地方收集,再分發給低收入家庭或堆肥,這些是很直接的處理方法,而我們想的是,廚餘的源頭是哪裡呢?通常你想到是餐廳﹑酒店,但我們想到的是家庭主婦。她們回到家煮食就會產生廚餘,如何Target這班人呢?」

初出茅廬的年輕設計師Jac跟Sharon,便想化廚餘為有用材料。

 

面對日復日的社會問題,重覆展示問題只會讓大眾麻木,失去注意力,「光靠展板﹑列出數字,人們不會去看。」因此,Sharon及Jac想用創新(Innovation)突顯社會問題,「所以想到這個空間,示範如何處理廚餘,由廚師的角度,告訴家庭主婦,其實有些東西可以減少,廚餘如何善用。因為場地限制,我們不能直接處理廚餘,所以從教育入手。我們這裡是一個實質的空間,街坊來談天,慢慢接受訊息,好過死讀書,大家交換意見,一同商討。」

盛食當灶每周末舉辦大食會,邀請廚師分享煮食心得。(龔慧攝)

空間設計關鍵詞:熟悉、本土、開放

 

盛食當灶也是公共空間,設計走親民路線,街坊可隨意可進入。

熟悉:油街的空間保留上一個項目留下來的桌子及椅子,除了實用,Jac認為:「開展新項目,某程度前期的元素也要保留,不然要街坊很難適應,所以剛剛開張時,已有街坊進來,覺得『咁我可以繼續用啦』。」

本土:紅A是香港製造的塑膠品牌,紅色膠水筒﹑膠椅子深入每個香港草根家庭。盛食當灶在牆邊空間擺放由紅A膠籃砌成的「廚櫃」,儲存著近二千件街坊送出的廚具。「利用香港生產的紅A的膠做廚櫃,支持本土,增加街坊歸屬感。」

開放:活動室的空間本來廚房面向牆邊,但為配合煮食示範,也改裝成面向觀眾的開放式廚房,方便平日跟街坊交流。

一個附近上班的OL告訴Jac,她公司不讓她種植,聖誕節後這些盆栽便要棄掉,Jac便叫她把盆栽帶來種植。(龔慧攝)

公共空間,自然有各式各樣的人會進來,但也不是人人也依從遊戲規則。Sharon知道有些較奇怪的街坊,不說話,不付出,只是吃完便走。不過,她們都覺得,「可能他們住附近,沒什麼朋友,他常常過來,某程度上代表其實他喜歡這個空間,他既然沒搞亂,我們也歡迎。」

盛食當灶常有不同街坊打躉。(龔慧攝)

設計師 X 街坊的創意共享

 

這裡漸漸成為街坊的聚腳地,除了每天有健談的伯伯及接送小朋友放學的師奶,也有在附近上班的OL來吃午飯。

 

雖說二人畢業於設計學院,但師奶的創意她們絕不會少看:「有些媽媽在等小朋友放學,跟她們聊天,例如說,我們收到一些蘋果,切片做蘋果乾,可存放較長的時間,然後她們又會試做椰菜乾,不斷提出新主意。」

 

每逢周五他們會到附近的食肆和街市,收集蔬果﹑咖啡渣、而食物回收組織「膳心連」(Foodlink)也提供麵包和罐頭等等等。他們也邀請大眾一起加入「尋找菜肉魚」,收集剩食。

 

項目至今辦了半年,Jac看到街坊並非純粹享受服務,而是主動地分享。「每日面對不同街坊,最深刻的是很多人說社會很冷漠,沒有鄰里關係,我覺得不是。只要有這個空間,街坊就會建立關係。有時我病了,要出去工作,人手又不足,街坊會自動請纓:『我幫你睇住先,你一個鐘之後返嚟呀嘛?無問題我幫你睇住,你做咩仲未食lunch呀快啲去買啦!』

「早前的聖誕節,街坊會自發幫忙佈置,他們覺得自己是這裡的一份子,不是純粹來享受服務,也想來分享。以前的公共空間促進人與人的關係,現在也是同樣。這個空間不只是單向給街坊發送資訊,也是一種交換。」

菜甫芝士焗白蘿蔔。(龔慧攝)

後記

走入盛食當灶的空間,恍如一個不用跟金錢掛鈎的「世外桃源」,進來的街坊或籌辦者皆沒有包袱。但若非康文署免去收取租金的煩惱,在香港的現實環境中,這裡又能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公共空間嗎?社區網絡講求經驗及信任的累積,實驗完結,空間被收回之後,社區及廚餘再造又如何走下來呢?或許,在美好的空間裡,也可以反思資源共享在市場化、個人化的社會裡如何實現和持續。

 

 

盛食當灶每星期有「交換廚房」﹑「尋找菜肉魚」及「週末大食會」,詳情可參考:www.socialgastronomy.hk。

 

Facebook: www.facebook.com/XCHANGE.socialgastronomy

地址:香港北角油街12號油街實現

開放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8時(星期三至日),聖誕前夕及農曆新年前夕提前於下午5時休館

查詢電話:2512 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