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重建】無不散筵席?友誼泰菜館老闆:以為發展好點知…

撰文:李慧筠
出版:更新:

啟德道上友誼泰國菜館的老闆Sajian Chalermporn改了一個中文名,叫林明,「筆劃易寫,有個歌手叫黎明嘛。」林明口中的黎明,在1998年赤鱲角機場竣工慶典上這樣說過:「啟德機場已經成為過去,新機場會帶我們踏上一個新里程。在這祝福香港更加發放光芒。」
林明來到九龍城友誼打工時,機場已搬走,他見證九龍城客人減少,悄悄殞落,成了泰人相聚的城區。時間相隔20年,林明接手了餐館,啟德也迎來新發展,他猜今次會不會帶來當年機場的人流,帶旺九龍城?結果,作為啟德新發展區的入口,市建局宣佈重建啟德道,他的餐館亦將不知去向。曾經,他以為發展是好事,誰料,這一回,卻要「拆埋我哋」。
(此為【九龍城】專題系列之二)
攝影:高仲明

林明16歲學廚,現在做了老闆,也喜歡待在廚房。

泰菜館落戶啟德機場旁 取食材方便

46歲的林明長年在泰國餐廳的廚房裏炒菜、煮飯,很少機會跟華人接觸,所以廣東話不算靈光,聽不明白的時候會笑笑,追問夥計意思。他在泰國時,16歲就待在廚房學師,出生東北部Udon Thani,生活窮苦,沒機會讀書,也不想種米,於是膽粗粗跟着朋友跑到香港,1995年時最先在北角餐廳打工,後來輾轉在九龍城友誼落腳。

友誼泰國菜館最初由四個泰國人合資經營,後來打工的林明接手餐館。

四泰國人合資開菜館 命名友誼

友誼由四個泰國人合資,故命名友誼。2001年時機場已搬走,但生意尚可,「以前好好生意,排隊排得很遠,我在廚房沒時間吃飯。」有說,第一間泰國餐館就在啟德道開張,落戶都貪啟德機場取泰國新鮮蔬菜、海鮮和雜貨方便,省下交通費。啟德道最旺時有四間泰國餐館,「最旺是城南道。」

打工兩年後,迎來生意最差的年代:2003年。沙士來的時候,九龍城客人消失得無影無蹤,餐館靠熟客維持生計,「吃過覺得好吃的,始終會回來。」

餐館最出名的菜色是檸檬燒牛肉,他挑較好的牛肉。
這條街不像那邊餐館能吸新客,我們靠熟客介紹朋友來吃。
泰菜館老闆 林明

同行競爭是好事 「客人可以逐間試」

林明每天兩時在黃大仙買完材料就回餐館預備晚市。他拉開鐵閘,把佛像放在門前兩側。

餐館跟林明有點相似,低調又樸實,彷佛是九龍城裏從未被炫耀的珍寶。老實說,友誼位處九龍城邊陲,啟德道也不算熱鬧,但林明仍決定在老闆退休後接手餐館,自己做廚,老婆做樓面。「這條街不像那邊餐館能吸新客,我們靠熟客介紹朋友來吃。」憑的是一些拿手菜式,像檸檬燒牛肉必選較靚的牛肉,「賺少一點也沒所謂。」

菜館較熟客維持生意,林明現在擔心的是,重建要搬舖,熟客不知跟不跟來。
人們吃泰菜都來九龍城,客人可以試,大間有、細間也有。
林明

95間泰菜館 雲集九龍城

九龍城現已聚集了多於95間泰菜館,泰國飲食文化亦因地域有所不同。香港人最熟悉的曼谷為泰國中部之首,氣候濕暖宜耕作,加上港口之利,出產豐富海產、肉類和蔬果。泰北接近中國西南和緬甸,主食是糯米飯,菜式偏西南風味,如生魚沙津;東北近老撾,口味最濃最辣,青木瓜沙律就正來自東北;南部多回教徒和印度移民,菜式多用咖哩和椰奶調味。

同行競爭本是麻煩事,做東北菜的林明卻毫不介懷。對泰國人來說,九龍城成了「小曼谷」建立的社區經濟反倒是好事——有比較,便會一試再試。「人們吃泰菜都來九龍城,客人可以試,大間有、細間也有。」

林明敢說一句:「我跟全九龍城的泰菜館老闆都熟。」更能連結他們的,是泰人身份,泰皇逝世,他們同哀同哭,換上黑衣;泰國大選,大家互通消息;每年潑水節,這間餐廳供水、那間餐廳捐錢,泰國父親節時林明煮免費泰菜給參與者慶祝。他的夥計嫁給香港人40年了,也住九龍城,邊洗菜邊搭訕:「泰國人多數一堆堆,不會散的。」

看市建局文件我也不太懂它說什麼,朋友懂中文,給我解釋。他說會收樓,我想,死啦。我們在這裏13年了,要搬去哪裏?
林明

看不懂重建文件 「地鐵來了租金一定加」

直至林明早前回泰國,朋友給他打電話,說啟德道會重建。「看市建局文件我也不太懂它說什麼,朋友懂中文,給我解釋。他說會收樓,我想,死啦。我們在這裏13年了,要搬去哪裏?客人問我,我便說未知,未搵地方。」

關於啟德新發展區,林明只聽過興建郵輪碼頭,初初以為發展會把啟德機場舊光輝帶回這個樸素城區,「期待變回機場那時那麼多人,生意會變好,現在卻把我們也拆走,哎,想不到。」

誠然,九龍城樓宇環境並未理想。不過,重建後的城區,又會由誰人入住?
期待變回機場那時那麼多人,生意會變好,現在卻把我們也拆走,哎,想不到。
林明

「開地鐵一定是加租」

其實九龍城發展已蘊釀多年,2009年啟德發展計劃、本預計2018年通車的沙中線,引來各大地產商在九龍城收購舊樓重建,包括恒地和田生集團。林明13年前接手店舖,租金只一萬五千元,已加到今天三萬多元。「開地鐵一定是加租,我朋友在另一邊較熱鬧的街道,加到五萬元了。」租金年年加,泰菜館可能一間一間地離場,除了自己店舖的去向,林明不能不擔心其他泰國菜館。

沙中線雖延遲落成,但宋皇臺站出入口已經建好,九龍城變天已成事實。賠償未明,搬址未明,熟客會否跟隨也是問號,但林明有個原則不會變:「一定搬回九龍城。」

林明拜印度教神像,也拜關公。

小曼谷不保?「社會影響評估」曾提地區特色

林明的菜館放滿了印度教佛像,收銀機旁邊有條風水魚,又有個關公像。「我23歲來香港,看電視劇時見到關二哥,就很喜歡。」教科書常說香港華洋集處,是多元社會,一間泰國菜館的神明擺位說明一切。

他早已把九龍城當家,但是留不下這種多元宗教和族裔文化的反而是政府。根據《市區重建策略》,在政府憲報公布建議重建項目前,由發展局委任成員的「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要做社會影響評估,當中包括建議項目範圍的人口特點、經濟活動特點、歷史背景、文化和地方特色,以及重建對社區的潛在影響,完成評估後再向政府建議重建範圍、保育目標等,平台亦擔任推動公眾參與和研究的角色。

有推銷寬頻的電話打到店內,林明說:「不用了,收樓了。」

2014年初九龍城諮詢平台曾經發佈「九龍城市區更新計劃」,指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區內少數族裔人口、新移民及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均比全港平均值為高,屬較需要協助的弱勢社群;又指少數族裔較依賴鄰里網絡,市區更新需特別留意保存他們的社區網絡,提供所需支援服務。公眾參與報告中,亦有記錄參與者認為當區小店富有少數族裔或地區特色,如泰式雜貨店及餐館,值得保留和加強特色。

林明擔心的除了搬舖位址、裝修費用之外,也怕泰國社群會因未來發展而四散。

社會影響評估 少數族裔隻字未提​

不過翻查市建局今年二月發佈的第一階段啟德道及沙浦道項目的社會影響評估,內文只提及一句區內有泰國及越南餐廳,此外隻字未提少數族裔。自2月22日宣佈啟德道重建,市建局被批未貼出泰文通知、不重視少數族裔權益,泰裔街坊連同工會及議員去信爭取,局方於四月發佈的最新社會影響評估,終特別提到重建範圍內371戶中有23戶為少數族裔,佔6%,他們分別來自泰國、巴基斯坦及印尼。

市建局回應記者查詢,指於2017年5月開始,出版地區刊物《龍城脈搏》,介紹九龍城區各個重建項目的進度、市建局各項支援計劃的內容及其他地區資訊。而就項目的規劃,市建局會尊重地區的地方特色,包括項目原來的小街小舖氛圍,因此重建後會盡量利用臨街部份提供街舖,以提升街道活力。

市建局亦會根據既定收購和補償政策,盡可能協助受影響的商舖營運者在重建項目同區物色合適處所搬遷以繼續營業。至於項目內如有特色的小店,市建局會參考過去項目對保留地方特色的做法,讓特色小店租用未來發展計劃內的商舖。

《市區重建策略》承諾在切實可行的範圍內保存地方特色、保存區內居民的社區網絡。九龍城面對未來發展,「小曼谷」還能保存嗎?林明看看菜館舊照,只道求神明、求關公保佑,除了身體健康,也求菜館能平平安安回到九龍城。

林明求神明、求關公保佑,菜館平平安安回到九龍城。

【九龍城】專題系列報導,詳看:

【九龍城・重建】小曼谷恐消逝 市建局落區一句話傷盡泰國居民心

【九龍城・重建】無不散筵席?友誼泰菜館老闆:以為發展好點知…

【九龍城・重建】重建18年首設六種語言 少數族裔輸在起跑線?

【九龍城・泰國史】70年代過埠新娘起革命 融入小潮洲蛻變小曼谷

【九龍城・泰國史】神婆撮合嫁港兩渡死城劫災 芳姐:97前乜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