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保育】兩非洲國家促放寬象牙貿易 CITES護象提案惹爭議

撰文:吳韻菁
出版:更新:
野生非洲象只餘下40萬頭左右,而每年遭獵殺約有3至4萬頭,如不加以保護,非洲象恐在10年內絕種。(AWF提供)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第17屆締約國大會, 正式於上周六(9月24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今屆會議中有超過500個有關動植物保護的提案或修訂,而國際焦點則集中在最具爭議的保護大象提案上,當中有國家呈交2個放寬非洲象貿易的提案,但亦有締約團體倡議應加強保護,建議將所有非洲象列入CITES附錄I中。

非洲森林象的象牙幾乎向下直伸,質地密實沉重容易雕刻,因此引來獵人獵殺。(WWF 提供)

同是非洲象 兩種保護級別

非洲現約餘下40萬隻大象,但每年的非法盜獵約奪去3至4萬隻大象的生命。非洲象在CITES中劃分成兩個級別,生活在東非、中非、西非的非洲象被列入附錄I,而在南非如津巴布韋、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的非洲象,則在附錄II內。附錄I內的物種及其身體部份,均一律禁止商業貿易;附錄II則管制交易情況,避免影響物種存續。

今屆有29個非洲國家贊成將所有在非洲大陸上的大象列入附錄I,議案由肯尼亞、尼日利亞等國提出;但納米比亞和津巴布韋兩國合共提出2個議案,建議在現時附錄II名單中,剔除有關在納米比亞和津巴布韋非洲象種群的註釋,意味着放寬象牙貿易。

三個議案均引起極大爭議,有國家及團體支持加強現有的保護措施,但部份歐盟成員國如西班牙、比利時、奧地利等則反對。據《國家地理雜誌》報道,CITES的西班牙議會代表指,南非等國已努力保護大象,「將其地區內的非洲象列入附錄I,是對他們的努力的一種懲罰而非獎勵,我認為是錯誤的。」

然而,國際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International)則反對所有提案,並列出三個原因說明全部提案均無助保育大象。(詳見另稿:【瀕危保育】非洲保育團體:大象需要香港人伸出援手

本港亦有不商店仍有出售象牙製品。(香港01記者)

象牙貿易下降或是假象

CITES秘書處同樣對三個提案有所保留,秘書處擔心由肯尼亞提出的議案一旦通過,津巴布韋等國會申請豁免並恢復無管制的交易。秘書處指非法盜獵象牙有所減少;不過,CITES轄下的野生動植物監察組織「Traffic」所管理的「大象貿易訊息系統」(ETIS)(該系統擁有全球最完整及全面大象貿易數據)顯示,象牙貿易有下降趨勢的說法未必真確。

Traffic代表Richard Thomas接受英國傳媒BBC訪問時更指,現時於CITES議會上使用有關象牙貿易的數據資料,呈現的下降趨勢可能只是假象。「2014年象牙交易的數字看似有下跌,但2015年的數字顯示回復到與2012及13年相若,這實在令人沮喪。不過,我們不能確定就非法捕獵而言,該如何解讀這組數字(編按:因為當中或包含2015年前非法捕獵的象牙);但通常來說,當象牙貿易數字上升,則代表了非法捕獵增多。」Richard Thomas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