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橋底十日兩遇火災 露宿者家當全毁:冇人會嚟理我哋

撰文:黃泳樺
出版:更新:

油麻地渡船街天橋底、兩條高速公路的夾縫之間,是露宿者的「家」。10日內發生兩次火災,有露宿者親睹有人縱火。現場多間木屋被燒,露宿者僅有的家當驟成灰燼。大火過後,竟然還有露宿者繼續棲身,「我怕,但不知道可以怎樣。」
日前,有露宿者重回到現場收拾燻黑的家具殘骸。他們表示沒有任何政府部門、團體來現場,並漠然道:「冇人會嚟理我哋。」大火以外,露宿者多次遭人舞刀打劫,搶走衣服食物。社工吳衛東指:「他們唔會報警,因為警察唔會理,而且態度仲差,日日嚟查身份證。」他更憂慮火燭會成為政府清場的理據,政府應盡快興建過渡性房屋,並把居住年期至少延長至半年,讓露宿者生活稍稍安定下來。

大火燒得什麼都不剩,露宿者僅有一席之地。(吳鍾坤攝)

首場大火 三間木屋全毀

香港,有兩個「龍脊」。

一處,在石澳的龍脊郊遊徑,面向藍塘海峽,風景如天堂。

另一處,卻是地獄。位於渡船街對開,有數條天橋及高速公路,公路的橋躉旁有一處空地。有露宿者美其名這裡叫「龍脊」,龍脊之上,就是露宿者用木板搭建的家。10月14號晚,該處先因雜物起火,3名尼泊爾露宿者的3間木屋全燒,3人的財物付諸一炬。消防表示起火原因仍在調查。

當晚,關注露宿者的社工龍緯汶在Facebook上說這是一場沒傳媒報導的大火。

要到「龍脊」,就要閃過高速車,橫跨馬路。(吳鍾坤攝)

第二場大火  屈身於不安之中

再橫過一條公路,閃過高速車輛,跳上石壆,才到另一個橋底空地,又是露宿者的家。相隔一星期多,10月22日晚上10時許,又一場大火,火勢一度不可收拾,直撲橋面,警方曾封鎖橋面及支路往翱翔道的行車線戒備。事發兩日後,晚上10時多,記者跟隨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幹事吳衛東重回現場,燻黑的雜物散落一地,沒有一片「淨土」。露宿者的木屋,只燒剩底部,看不出是幾條木板,踏下去,更會發出快要崩塌的聲音。

灰燼旁,還有一間「完整」木屋,是一對尼泊爾夫婦的家。女主人憶述,大火之時,她獨自在屋內熟睡,因大火產生的高溫而熱醒。開門一看,才知家門前火光熊熊,幸未被波及。接連兩場大火,她說她很怕。何不遷走?「I have no idea.」女主人道,丈夫在地盤工作,夠糊口,未夠租屋。「我們仍在找屋,但未找到。」無奈,二人繼續屈身於不安之中。

天橋底下本有數間木屋,現只燒剩一間。圖為燒得不成形的凳。(吳鍾坤攝)

目睹有人縱火 露宿者被打劫

Lamboo反問:「危險什麼?」他指手劃腳,這裏有瓦遮頭,也通風。空地旁盡是高速車輛飛馳,沒有人會來,既不怕被人打擾,亦不怕民居投訴。

現場還有3名尼泊爾露宿者,他們表示回來收拾雜物殘骸,現遷往佐敦露宿。

其中一名露宿者Lamboo的家建於此。當晚,Lamboo目睹有人縱火,原因不明。他指火苗燒到棉質物品,很快燒得很兇很兇,無人可以阻止。露宿者沒有手機,未能報警,倒是附近的民居看見濃煙升上半空,才通知警察。Lamboo看見自己的家陷入火海,家財少得可憐,衫、鞋、食物、毛巾也救不了,他只可逃到馬路邊,沉默地看着自己家最後的「葬禮」。吳衛東說亦目睹過有人舞刀,露宿者被打劫,奪去衣服和財物。Lamboo知道上星期橋底曾有另一場火,也每天冒着橫跨公路被車輾過的危險。為什麼還要住在這裏呢?Lamboo反問:「危險什麼?」

他指手劃腳,這裏有瓦遮頭,也通風。空地旁盡是高速車輛飛馳,沒有人會來,既不怕被人打擾,亦不怕民居投訴。

直到大火滅家,Lamboo才說怕。惟兩次火災,未有政府部門、團體來提供協助,他惘然道:「No body will come here.」赤膊的Lamboo才26歲,來港5年,當過保安。問他為什麼不繼續工作,他低了一下頭,沒隱瞞,咬字清晰,「I have made a mistake. (我犯了錯)。」再抬頭望向前方,說:「我曾犯過法。」沒等記者問下去,Lamboo續道:「不過我的家人仍很支持我。」本是由尼泊爾來港,要找生存機會。他提及至親,雙眼通紅。

露宿者中,部分感染毒癮,不時有戒毒會的職員帶他們去戒毒。(吳鍾坤攝)

火燭或加強政府清場決心

地政總署早於8月在露宿者的非法構築物上張貼通知,要求油麻地警署後方空地及「龍脊」附近一帶露宿者停止佔用政府土地,後來,清場行動延至11月中。吳衛東憂心兩次火燭加強當局清場的理據,「他們本來就用衛生、罪案問題作理據。」8月,露宿者與民政專員的會議,有駿發花園居民曾指罵無家者「影響市容」及「霸佔公共空間」。

社工:應盡快建過渡性房屋

吳衛東指現時收容露宿者的臨時中心均以華人為主,南亞裔露宿者較難融入。同時,他表示中途宿舍只可居住3個月,應盡快興建過渡性房屋,並把居住年期至少延長至半年,讓露宿者生活安定下來。「因為租住板間房至少需3,000元。」而且不少露宿者曾租住板間房,因難忍木蝨纏咬和室內焗熱高溫,近兩成人士會再露宿。

大火過後,時鐘仍然運作,生活還要繼續。(吳鍾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