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解決土地問題?學者走入長者家中 以社會設計助修補夫妻關係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設計不只限於商業應用,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也可以設計思維介入。空間不足除令房屋難覓地興建,也影響家庭和睦。即使有瓦遮頭,一些家庭卻因居住環境擠逼而造成長年累月的爭執,關係破裂卻被逼共處一輩子。有學者就走進因「土地問題」而爭執拗不斷的老夫婦家中,着手共同以設計解決問題。

住所擠逼令到不少家庭生活多了衝突。(鄭劍峰攝)

不只理論 以設計介入社會問題

社會創新意指在體制以外,以設計介入並解決社會問題的共同行動。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蕭競聰指,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跟社會科學不同,因後者普遍以學術方式理論化社會現象及問題,而前者則着重「落手落腳」去實踐並試驗解決問題的方法。

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方啟思教授就指,過去人們以為設計師便是高高在上的為人設計(design for people),但有時設計完成後,用家卻不滿意,因為沒真正了解用家需要:「近年設計界已改變態度,轉為與人共同設計(design with people),要落地去了解用家的問題,跟他們一起解決。」

理工大學早前跟排檔檔主一同設計排檔。(理工大學提供)

夫婦因空間問題爭執 設計幫助改善

如果說設計是解決問題的專業,那設計的第一步便是點出問題。蕭競聰舉例,學院中有同事正進行一系列關於老人生活的項目。他進入不同老人家的住所,發現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除了家具不方便日常行動,更有一些急切的個人需要,例如欠缺個人空間及夫婦關係惡劣。這都不是留在辦公室便能想到的問題,只有透過親身觀察及溝通才能了解。

其中一對老夫婦的關係因「土地問題」而長年累月爭拗:該位伯伯喜歡DIY(做手工),奈何家中環境擠逼,住所放滿手工材料後,便難以走動,夫婦二人時常因而起爭執。蕭競聰說:「設計可以如何幫忙呢?或者是在空間設計方面着手,並將他的物品重新組織排放,在住所創造一個小區域讓他繼續DIY,而太太的活動也不會被影響。」他指,與用家一同設計,深入了解其問題並分析,再嘗試解決,便是社會設計中「Co-create」(共同創造)的要素。他指,這種實驗做過後,模式或亦能放諸予更大的環境,解決問題。

社會設計不一定要很宏大,很多時候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過。有學生知道母親不懂用智能手機,便想出了一個方法:以紙牌遊戲具體呈現智能手機不同介面的層次,讓她以紙牌熟習智能手機每個觸碰、符號與介面的關係。

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昨日公佈社會創新設計學位課程內容。(呂嘉麗攝)

首辨社會創新設計學位課程 推跨學科合作

學院最近亦嘗試跨學科合作,跟理大的護理系、應用社會科學系及英國的Royal College of Art合作,嘗試找出健康地人口老化的主要命題,以助將來長遠研究,過程中亦包括落地了解香港長者的需要。蕭競聰解釋:「很多5、60歲的人都要照顧上一輩,但又要工作,我們能否設計出方法,讓他們能互相支援,比如是,互相照顧其他人的父母?」

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將於下個學年(2017/18)推出新的課程––社會創新設計學 (榮譽)銜接課程(Top-up degree),希望鼓勵學生以共同參與、用者為先的設計模式介入並嘗試解決社會問題,將來服務社會企業、非政府組織及公營機構如康文署等。方啟思教授指,一些外國學院已開始舉辦社會設計課程,他認為香港尤其需要社會創新設計,因「香港受貧苦懸殊問題困擾,而香港人均居住空間細小,令到公共空間設計比其他有充裕空間的城市更顯重要。」

近年,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成為設計界及社會企業的關鍵詞,香港政府亦於2013年成立社創基金,本年首次批出資助金額約1000萬元,資助25個創新計劃,支援弱勢社群人士如殘疾人士、少數族裔及長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