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戶主4年冇覺好瞓 曾赤腳踩死老鼠:點講得出口自己住喺邊!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你住喺邊?」這條簡單不過的問題,卻令部分人難以啟齒。
去年,香港有19萬9千人在劏房居住,三人家庭的人均面積僅得40呎。在這斗室裏,成為了一家三口,甚至四、五口起居生活的地方,環境令人困擾。聯合國(2009)報告稱,每人應住在安全及有尊嚴的環境,並擁有一個適切的居所。但偏偏在我城,這塊遮頭之瓦卻是煩惱的來源——有住戶因噪音、衞生環境等問題而飽受折磨,甚至羞於提及自己的住處。可是,劏房監管懸而未決,陷入兩難局面。政策是否別無他法,令居民擁有安居之所?

王太托着頭,煩惱着將來的住處,同時亦為這晚能否入眠而懊惱。

38歲的王太一家三口居住在位於葵涌的劏房。到達王太的住所前,記者先要爬上三層昏暗的樓梯。每當走到梯間,垃圾籮傳出陣陣腥臭,令人不得不憋住呼吸。

4年來「冇覺好瞓」

王太的住所約有110呎,有一間房間及廚廁,屬劏房中的「大單位」。可是,雪櫃、洗衣機等必要的家電已佔了客廳三分一的空間,衣服及雜物則堆疊成一個個小山丘。電視機前的小方桌及房間裏的雙人床,便成為一家四口僅有的活動空間。王太看見我們來到,緊皺着眉頭道:「我今日瞓過龍了,原來現在已經三點鐘,兩個細路都還未食飯。」王太說罷便打了一個呵欠,眼皮像掛着一雙啞鈴,沉重得快要合起來。

 原以為王太只是這兩天睡眠不足,怎料她說:「四年來都瞓得好差,經常被外面馬路的車聲嚇醒。巴士一畀油,就會被引擎聲嘈醒,一晚試過四、五次。」

百多呎的斗室佈滿雜物,即使面積比一般劏房大,王太的女兒只有電視機前的空間活動。

4年前,王太一家四口,由光輝圍搬到現居的劏房。一家人的睡房,正好對着青山公路及巴士站。巴士收油時的摩擦聲、汽車的引擎聲不時夾雜在我們的對話當中。即使我坐在王太身旁,她的聲線只要稍稍降低,便輕易被車聲淹沒。

王太是清潔工,每星期有兩至三晚需通宵當更,晚八朝七。回到家中,窗外馬路卻已車水馬龍。王太一晚要往幾個地方跑,工作節奏十分急促,工作時受傷撞瘀屬平常事。她指着腳上的一大塊瘀青,沒好氣地說:「試過一個星期整親幾次,我都不想返工。個人真的好累,好辛苦、好辛苦。」王太托着下巴,眉頭沒有一刻放鬆過。

房間對外的馬路及巴士站,是王太每晚的夢魘。

「當同鄉問住喺邊,我點講得出口?」

經歷近12小時的通宵工作,王太在床上又被嘈吵不絕的車聲包圍。不論日夜,每次睡眠都是夢魘。她說:「凌晨兩點是最靜,但到三、四點,送報紙或其他貨車就會『嘟嘟聲』倒車,好嘈好嘈。」王太坦言,搬到劏房後,常因小事與丈夫吵架,情緒變得十分暴躁。現時她和丈夫暫時分居,每當她需要返夜班時,丈夫才會回家照顧女兒。

與另一半分開,王太獨自肩負起照顧兩個女兒的重任。兩個女兒分別為10歲及6歲,精力旺盛。

突然,房間外傳來笑聲,小女兒正拿着水盆蹲在門口玩水。王太突然扯高聲音罵道:「妹妹你做咩玩水?媽咪打死你!」當然,這只是氣話。王太說罷便繼續托着頭,低聲地說:「小朋友沒東西玩,便玩水,以前不用返夜班時,還可以帶她們去公園玩。但現在返一晚通宵,便要休息兩日。」

王太坦言,嘈雜的環境令她不期然扯高嗓子說話,有時沒來由地氣上心頭,會不自覺責罵兩個女兒。「我以前說話都沒有這麼大聲,但搬來這裏之後,簡單講句話都好似嗌交。有時兩個女兒被我罵而不開心,我都好心痛,自己會想:『其實她們都沒做錯什麼。』」

王太自2011年從深圳來港,便在葵涌居住。她憶述,在深圳的時候,喜歡交朋結友,性格開朗。來到香港,王太雖然有同鄉,但就絕少來往。

除了因精神不振,主要是避免別人問起她的住處。王太說:「我唔想出街,唔想見朋友,我咁樣點見人?當他們(同鄉)問起住邊的時候,點講得出口? 」

 

王太說自失眠後,便沒有心機煮飯。訪問當日王太睡過頭,忘了煮午飯給女兒。

衞生環境惡劣  赤腳踩死老鼠

前年,王太確診患上憂鬱症,現正接受藥物治療。對於病情,她卻一臉不在乎。她說:「為了生活沒辦法。食藥之後好眼瞓,返工就不能食;加上我本身有貧血,食了藥又暈、心跳得好快,就更加不想吃。」王太初時單手放在膠櫃上,輕輕托着頭;但到訪問中途,她已累得半個身子都靠在手臂上,彷彿一閉上眼便會沉沉睡去。

王太一家在同一個劏房單位居住4年,時間比普遍的劏房戶長。王太稱,租金在4年內由3,000多加到5,000元,佔收入的一半。但因業主容許她遲一點交租,即使她4年來被嘈雜的車聲困擾,仍甘願繼續住下來。

不過,劏房環境惡劣,困擾王太的又怎會只有噪音。天花牆身石屎剝落,床上或衣衫有蟻爬行,這等王太只是輕輕帶過,唯獨提起半年前的「老鼠驚魂」,才令她回過神來,挺直腰板跟我分享。

「上次有隻老鼠走進了鞋櫃,好耐也未出來,我便叫爸爸回來幫忙。他搖一搖個鞋櫃,老鼠突然跑了出來。我嚇到大叫,之後跳起。怎料落地那刻,我竟然踩中了牠!那一個禮拜,我閉起眼都想起牠死時的模樣。」王太一邊說着,雙腳自然縮起,好像當下有老鼠再次出現。她聲音顫抖地說:「我還記得腳下軟綿綿的感覺!」

 

廚房狹窄,王太要蹲在馬桶前切菜,一不留神便會撞到牆角或門框,經常弄到手腳青一塊紫一塊。

「適切」居所  誰維護住屋尊嚴?

住所鄰近公路,又有老鼠出沒,王太並非沒有想過搬走。她無奈道:「地產經紀跟我說:『你又要大少少,廁所又要可以企兩個人,又要煮飯,你又要價錢低,要五六千蚊,真係搵唔到。大少少嘅七千蚊,但冇煮飯位,要擺個電子爐喺個廳煮飯。』」

單憑地產經紀的口脗,以為王太要求多多。可是,她只想找一個可以有廚廁、環境寧靜的家,是否難過登天呢?

除了一個天花板加四面牆外,還要符合以下的條件:穩定居所、擁有基本設施(煮食設備、食水供應)、合理租金、適合居住、公平住屋機會。可是,《香港分間樓宇的住屋情況》報告指,在全港88,000個劏房戶中,3人或以上家庭的人均面積少於50方呎;僅得6成有獨立廚房。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團體及工作部計劃主管吳堃廉坦言,葵青的貧窮率為全港第二高。區內的劏房質素參差,比王太居所更惡劣的比比皆是。

早前,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及世界綠色組織進行的「葵涌區不適切居所室內環境質素調查」發現,在134個不適切的居所當中,有超過七成的噪音水平高於60分貝,即住戶未能在合適的環境下擁有良好睡眠質素;超過三成住戶則覺得衞生環境惡劣。

 

王太育有兩女,她失眠還未嚴重的時候,還有精力與她們到遊樂園遊玩;但現在只想休息,女兒只好在家中左翻右翻,找尋「玩具」消磨時間。

劏房監管  陷入兩難?

在香港,私人住宅的居住空間及居住密度並沒有任何標準,政府僅按《建築物(規劃)條例》及《2011年建築物消防安全條例》規管住宅樓宇,當中包括照明、通風、防火及廚廁設備。然而,公屋住戶的居住密度若每人低過7平方米,則可申請調遷。現時劏房居民每天飽受惡劣環境困擾,如何改善劏房居民的居住環境?

吳堃廉表示,現促請政府能就劏房的住屋環境設立準則,並同時實施租務管制及安置安排。「準則不能一刀切,業主有機會因改建劏房而增加租金,屆時劏房戶又會被逼遷。政府應利用過渡性房屋去安置劏房戶,否則只會本末倒置。」

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葉毅明表示,劏房監管現陷入兩難。因現時幾乎所有劏房都是違規建築;當訂立標準後,業主或把維修成本轉嫁住戶,住戶有機會要承受加租或逼遷的壓力。他說政府宜實施中期措施去紓緩劏房的問題,例如:短期租金津貼,或加快興建公屋。葉認為,劏房欠缺廚廁等基本設施,等同埋藏計時炸彈。「沒有廚房,不代表住戶不會在屋內煮食,這潛在火災的風險;加上廁所的設計不達標,容易傳播病毒,對健康有直接威脅。」葉教授說。

訪問到最後,王太半個身子已經靠在手臂上,痛苦地說:「 我現在其實好頭暈,好頭痛,什麼也想不到。」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