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麟街遺跡】1879年唐樓 古蹟辦改稱30年代 保育團體批粗疏

撰文:陳銘智
出版:更新:

位於中環閣麟街,1879年落成的唐樓磚牆遺跡,在12月8日的古諮會會議上不獲評級。古蹟辦提交新一份報告,改口稱遺跡建於1930年代,推翻過去報告提出的1879年落成。評級決定有為時一個月的諮詢期,至1月9日結束。
今日(12/29),立法會申訴小組的議員聯同發展局、古蹟辦及市建局代表到場視察。申訴個案小組召集人、自由黨主席鍾國斌表示,要趕在古諮會諮詢期內視察,並已安排1月4日開會,與政府有關部門討論事件。

視察期間,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淑莊,及城西關注組成員張朝敦到場,回應古蹟辦將遺跡判斷為1930年代建築。張朝敦說,唐樓遺跡屬於「背靠背」,無後巷分隔的建築,不可能建於30年代;因為1903年起建築法修例,「所有建築物都要有後巷,如果唐樓真的是30年代落成,豈不是犯法?」。而陳淑莊則補充,近日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貿然決定在西九文化區興建故宮博物館,卻對本地貨真價實的文物遺跡置若罔聞。

城西關注組成員張朝敦向記者解釋閣麟街唐樓遺跡的結構及歷史。他一度要求與涉自我推翻的古蹟辦代表對質,惟古蹟辦代表視察時並未作任何回應。(陳銘智攝)

古蹟辦無補充 展開一個月諮詢

張朝敦續指,古蹟辦在月初古諮會會議上提交的第三份報告,推翻之前承認遺跡建於1879年的第二份報告,但第三份報告的理據卻只靠租務法庭文件中的估算。港英前高官、歷史學家許舒(James Hayes)早前就為此開腔,證實租務法庭文件由沒有專業背景的行政主任撰寫,他們的工作範圍不包括準確估算建築物年份。

他要求與古蹟辦代表對質。惟古蹟辦交由發展局古物保育事務總監任浩晨回應,並表示不作任何補充。任浩晨解釋,古諮會目前不予評級,並展開一個月諮詢,諮詢後將會根據意見作最後評級。不過他又指,古諮會會就任何新發現的理據及資料,重新討論。

負責跟進今次個案的立法會議員鍾國斌指,今日是第一次看見閣麟街唐樓遺跡,認為申訴團體中西區關注組提交的證據詳盡,「見到有做大量工夫準備」,而且資料與現場所見的遺跡吻合,「其實普通人一睇,都會覺得遺跡有100年以上歷史,1879年落成的可信度較大」。他批評古蹟辦調查粗疏,並對古諮會不予評級的決定有疑問。

自由黨主席、立法會申訴部個案召集人鍾國斌表示,今次個案的申訴團體下不少工夫準備資料,強調遺跡的落成年份,他對政府的評級有保留,並希望能以科學的方法鑑證出遺跡年份。(陳銘智攝)

楊雪盈批古蹟評級把關馬虎

灣仔區議員楊雪盈亦有到場。她指從今次事件可見,古蹟辦及古諮會作為本地文物的重要把關,在搜集資料及舉證上犯低級錯誤,質疑部門的專業性。就任浩晨的回應,她指任浩晨並未詳細解釋古諮會開會前的「建議評級」到底從何而來,「話有新資料就會跟進,但是證據就擺在眼前」,批評政府部門保護本地文物古蹟態度馬虎了事。

閣麟街遺跡正位於市建局H18重建區內,市建局總經理(規劃及設計)區俊豪表示,唐樓磚牆遺跡「沒有即時風險,但初步探測的安全系數低於標準」。他指市建局已向地政處申請進入遺跡取走土樣分析,目前須等待完整的安全評估報告出爐,才作進一步保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