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立法會控訴壓力爆煲 媽媽入校推休整日 鬆解繃緊學子心

撰文:韓潔瑤
出版:更新:

上周六,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舉行公聽會,討論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最終報告;報告指學童自殺與教育系統「無明顯和直接關係」,引發30多個民間團體狠批,會上發言的包括全職媽媽張豔璿和她小四的女兒陳禹齡。
小女孩道出香港教育制度過份着重測考,加上沉重的功課令學生喘不過氣;而媽媽在去年創辦了「動。心行動」,入學校推廣「休整日」,為的就是讓繃緊的學生鬆一鬆,調整身心再出發。

公聽會前,民間團體為離世學生舉行哀悼儀式,禹齡(左三)手持白菊花靜靜參與。(韓潔瑤攝)
早上8時,禹齡已在立法會示威區派發小白花,一串35朵小花,一朵代表一個逝去的年輕生命。(韓潔瑤攝)

2016年,有35名學生自殺身亡。公聽會開始前,包括家長、社工及教師、10間大學學生會等30多個團體為離世學生舉行哀悼儀式。事前有個小女孩拿着大把喱士小白花在現場派發,走到記者面前,她微微笑遞上一串,想不到接着她就在立法會上勇敢發言。 

她,陳禹齡,去年仍在主流學校讀三年級。如今立法會上,她憶述以前返學「好似坐監」,例如在課室「唔可以郁、唔可以去洗手間、小息唔可以跑」,小息排隊去完洗手間,「咁就無晒時間,所以佢哋(同學)寧願唔飲水」;至於功課,她試過做到晚上11、12時,「連瞓都唔夠瞓,邊有時間玩呢?」

「講到最驚,就是默書、考試同測驗,每星期都有其中一樣,每次我都好大壓力,手出好多汗,有時我好似透唔到氣,試過頭暈同想嘔,派卷嘅時候好多同學都會喊。唔合格甚至乎拎唔到滿分都會喊,學校氣氛就係咁。」

禹齡未轉校時,功課常常做到十一二點好辛苦,哭是她的發洩;媽媽Annie的應對是「繞過它」:自己替女兒完成功課,每日保證給她一個小時輕鬆一下,看看圖書。(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點解傳統學校咁辛苦?

三年級下學期,禹齡轉讀國際學校,情況才好轉,如今一星期才三樣功課,測驗考試少了,每日有很多時間看書、玩及做自己喜歡的事。她說這就「愉快學習」,當面質問教育局長吳克儉:「點解國際學校做得到,傳統學校做唔到,同埋點解咁辛苦?」語畢,她激動落淚,身旁的媽媽遞上紙巾安慰。

媽媽張豔璿(Annie)事後指出,女兒轉校看似事過境遷,但一提從前學校生活仍會哭。為了女兒,她曾專誠加入學校家教會,「我發覺入去也改變不到什麼,整個校本課程TSA化了。」她舉例女兒上數學課想問問題,「老師不會理,你不明白都要去操練答題技巧。」又如學校一直普教中,而小三TSA(全港性系統評估)中文有看圖說話評估,老師又忽然粵語,「粵語未必就是口語,例如『唔捨得』要講成『依依不捨』,學生無所適從。我在家教會反映過,沒用。」

Annie苦無對策,想到TSA後,又有呈分試、Pre-S1(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唯一辦法是脫離這個偏重測考的教育制度,於是在女兒二年級下學期開始排隊國際學校,足足等了一年才成功轉校。而機緣巧合下,她加了入家長組織「TSA關注組」,不時站在鎂光燈前高呼訴求:反對小三TSA。

在一間學校的休整日,中六同學將願望寫在紙上,再摺成飛機飛出去;Annie發現同學有的在尋找目標,有的好簡單,只想睡覺,因為睡也沒時間。(韓潔瑤攝)

釋放壓力 防患未然

去年3月,學生自殺愈趨嚴重,5天內發生4宗悲劇,震動整個社會,教育局宣布成立防止自殺委員會,由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擔任主席,花半年撰寫報告給教育局。而十多個民間團體包括TSA關注組也組成「防止學生自殺民間聯席」,倡議學校設休整日,讓學生停一停、抖一抖,聽聽他們說話。Annie也參與其中,4月尾在屯門官立中學搞了第一次,讓學生在填得滿滿的時間表中抽出一天調整身心。團隊為中三至中五搞了一個音樂會,教他們愛及欣賞身邊的人,然後靜思,把感想、壓力寫在紙飛機上,再用力飛出去。「估不到樂手帶領大家唱幾首歌,一起觀看一個跟媽媽說『我愛你』的短片,好多同學哭得好厲害。」Annie回憶。

「休整日是讓同學知道,我們聽到你們幾辛苦;聽是好重要,輔導不是去講。」曾任職廣告界十多年的Annie,也讀過心理輔導。後來為了跟倡議政策的TSA關注組分開來,她創辦了「動。心行動」,專門入學校用表達藝術(expressive art)去幫同學釋放壓力。團隊全是義工,有專做防止自殺工作的大學教授、表達藝術治療教授當顧問,而目的,就是希望防患於未然。

Annie和同學做表達藝術時,顏色紙、膠紙往往一人只給一種顏色,想要多色,就要用心思和誠意跟同學交換。(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心靈一樣需要保健

她指出,有家長的技巧和敏感度不足,「小朋友哭喊無所謂,但日日哭就不正常了。」其次是老師的意志一直被磨滅,忘了為什麼執教鞭,承受龐大的壓力也需釋放。此外,社會需要重視心靈的培養,「為什麼有牙科保健、學童保健,卻沒有心靈保健?」

女兒轉讀國際學校,順利適應,Annie為何還要費神勞心?對生命的流逝,她尤其感觸:「我覺得一個人面對死亡是好驚的、不想死。」死亡,她自己面對過,去年一二月間因患腸癌第三期而動過大手術,從死谷走回來,現在做完化療才3 個月。「但他(墮樓輕生的學生)都竟然有這樣的勇氣跳下去,他一定壓抑得好緊好緊好緊。」提起學生自殺,她雙眼又紅起來。

Annie自己走近過死亡,痛惜逝去的年輕生命,更立心去幫飽受學業壓力的普羅學生釋放情緒。(韓潔瑤攝)

沒有任何資助,入學校辦「休整日」全是團隊自家夾錢,至今到過4間中小學,一間就搞好幾日。「我們入學校做表達藝術,學生通常將完成的作品帶回家。一位小學校長後來告訴我,有個學生好緊張自己的作品,帶回家後叫媽媽裝裱起來;媽媽打電話去學校探問原因。其實,這是我們意料之內,當學生覺得活動有意義,他完成那作品真的注入了情感,到他升中、面對困難、感受好孤獨時,他看到它便會記起一些事,從中獲得安慰和力量。」

十來個核心成員、二三十個義工的小組織,放諸全港約460 間中學、520 間小學,只像大海的水滴,不過,Annie深信,人的心動了,就有了希望。

做表達藝術時,Annie先給同學報紙、廢紙,讓他們盡情地撕,也提供完好的顏色紙、膠紙,同學撕罷再用來創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