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訪問服務】Facebook追蹤陌生人?藝術家幫你「識」新朋友

撰文:鄭秋嬋
出版:更新: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認為,兩個互不相識的陌生人距離沒有想像中那麼遠,之間不過隔了五個中間人。在社交媒體主宰生活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概更短。藝術家方琛宇就利用了這個特點,策動了一個名為《陌生人訪問服務》的藝術項目,為Facebook上的 Stalker(追蹤者)訪問一位他/她會Stalk(瀏覽對方資料)的對象。

《陌生人訪問服務》想在一個安全的距離滿足人對人的好奇心。(梁鵬威攝)


方琛宇說人與人之間既有好奇心,又想保持距離而不失安全感,做這個服務想滿足這兩種心理;而被訪者又從中可得著神秘人對自己好奇的快感/幻想。為了令參加者視服務為認真的活動,他與參加者簽署保密協議,任何一方向被訪者洩密,就要向被訪者賠錢。

《陌生人訪問服務》由藝術家方琛宇策劃。(梁鵬威攝)

對陌生人有幻想 藝術家期望眾樂樂 

計劃源於方琛宇說在2008、09年時喜歡在社交媒體觀看陌生人的資料,他說:「當時沒有什麼目的,就是想知對方是什麼人。」看多了又未必會大膽與他人分享自己這些行為,於是就開了個網誌紀錄事件,「既然對方放了這麼多資料出來讓我遐想,為什麼我不可以公開這件事呢?於是我做了一個Blog(網誌),似告解般,除了寫為什麼自己對這些人有興趣,還會寫自己想對他們做些什麼,見到面會說些什麼,全部都是自己的幻想。」他說後來這個網誌還想邀請其他人一起參加,雖然自覺有點奇怪,但也算不上是跟蹤狂的行為,自己覺得也就還好。

守不了秘密的人參加《陌生人訪問服務》要三思,因為洩密要賠錢。(梁鵬威攝)

經營網誌時構思著與他人合作。方琛宇指:「2013年想其他人一起做這件事,就想了一個系統如何幫這些人聯絡他們有興趣的人。」於是,就促成了這個《陌生人訪問服務》。參加者向方琛宇提出目標對象,由方琛宇去邀請;雙方同意了,由參加者想出10條問題以及留下一句想給對方的口訊,方琛宇負責拍片做訪問,之後再由參加者對受訪者的答案作點評。他解釋評論是希望有更多互動,也令事件更有趣,因為自己經營的理想形象與別人的印象總有落差。

參加者須想出10條問題以及留下一句想給對方的口訊。(梁鵬威攝)

參加者要簽合約 洩密要賠錢

項目於2013年進行過一次,當年有15條片,於歌德藝廊展出。方琛宇說當年有觀眾覺得很有趣,看完了所有的片段。每條片段長達5至6分鐘,參加者的評論以字幕形式顯示,今年的片段較上次少,只有10條。方琛宇說當年剪輯完沒有予受訪者觀看就展出,想給他們一個驚喜;結果有人因為片中的評論覺得被冒犯,要求撤回。今年第二次進行,他希望完善項目,展出前將片段予以受訪者看了一遍,希望彼此都覺得舒服。

+3

對於參加者而言,訪問一個感興趣的陌生人可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又不會被公開身份,玩一次也沒相干。但方琛宇說,2013年那次的確有參加者口快快向目標人物洩露了自己的身份,令被訪者的幻想破滅。於是他如今會與每個參加者簽訂一份保密協議,洩密者要向受訪者賠錢,金額因人而異,標準是「阻嚇性」罰款。

而對方琛宇自己而言,做這個項目可以滿足自己「亂識人」的興趣,尤其這些被相中的「目標人物」往往都有其過人之處才引人好奇,能認識他們也是一種有趣的事。

項目於2013年進行過一次,當時有受訪者覺得被冒犯,要求撤回片段(梁鵬威攝)。
影像中的字幕是參加者對受訪者的評論。受訪者邊說話,螢幕上邊彈出參加者的評論,參加者在看到訪問後,可能會跟之前stalk的認知有出入。(梁鵬威攝)

公眾藝術《陌生人訪問服務》

展期:2017年3月21日至5月中旬

地點:K11藝窗

費用: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