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異想】墳場就在民居中  曬魚石華人墳場今何在?

撰文:鄭秋嬋
出版:更新:

上集提到石屋家園是昔日的寮屋區遺址,還有個日治時期日軍拆村賠屋的傳說。60、70年代,區內還有片場、山寨廠和工場進行電影和手工業生產。不過,唯獨31號石屋開了間「藍恩記山墳墓碑工程公司」,寮屋民居內有間墓碑公司,村民難道不覺得「大吉利是」?
攝影:倫星揚

上集:【社區異想】日軍為平民興建「劏房」?寮屋區設片場方便追星?

「藍恩記」招牌是石屋變遷的見證。

墓碑公司如何出現? 

九龍聯合道的石屋家園有五間屋--侯王廟新村31至35號。不知是31號屋細,還是「藍恩記山墳墓碑工程公司」的招牌大,屋前招牌長度幾乎就等於31號屋的寬度。31號屋是藍恩記做山墳墓碑的舊址。

+5

負責營運石屋活化項目的單位--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堂的周建雄牧師解釋:「因為對面有個基督教墳場,『藍恩記』是專做山墳石碑供應對面的需要。墳場1908年之前已經存在,是永久墓地,葬人的,不是如今的骨灰翕位,所以每一個墓地都有石碑,(『藍恩記』)因利成便在此做生意。後期墳場滿位,聯會再搞一些火化的骨灰翕位,石碑公司式微就走了。」他說以前的人窮困,屋都是靠佔地建出來的,生活但求溫飽、有瓦遮頭,沒有那麼多吉祥或不吉祥的計較。

但是,拜過山的子孫都知,墳場墓地通常遠離人煙;畢竟不怕嚇壞了人,也怕打擾了神,為何聯合道的墳場會在大馬路旁邊,隔離還有學校和民居,難不成是貪圖熱鬧?

墳場就在石屋斜對面,站在墳場可以清楚看見31號屋的屋頂。

消失的曬魚石墳場

原來故事要追溯至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當時,清廷將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新界」租予英國。隨之,新九龍(當時的九龍叫新九龍)和新界開始發展,教會亦到處建立據點傳福音。聖公會把福音傳到九龍城馬頭涌道,在這裡建立了教堂。後來,信徒愈來愈多,教友的祖先過身又需要地方安葬,教會就向政府申請用地設立墳場。

不過,基督教墳場興建之前,附近就已經有一個「曬魚石墳場」(位於橫頭磡摩士公園)。於是當時政府畫了個範圍給教會--「九龍城寨以北約200呎的山坡。北界208呎9吋,東界208呎9吋,西界208呎9吋,由界石標明。」新建好的墳場被稱為「曬魚石基督教墳場」,舊的墳場也就叫「曬魚石華人墳場」。但為何今天大家都沒有聽過「曬魚石」這名字?

九龍半島歷史是悠久的墳場,墳場以前原來叫「曬魚石基督教墳場」。

原來,1921年政府要重新規劃墳場管理,於是墳場就以序號代替稱謂,「曬魚石基督教墳場」改成「新九龍1號墳場」;「曬魚石華人墳場」改成「新九龍4號墳場」。到了後期,聯合道這個1號墳場進行擴建,也轉交了給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管理,直到今日就成為了九龍半島歷史是悠久的墳場。

不知道墳場內有多少石碑是在「藍恩記」做的呢?

中西合併的墳場 鬼故呢?

「藍恩記」在墳場造的石碑有一特色,就是中西文化共融的絕佳示範。周牧師說:「是西式中帶有中式的墓碑,有十字架,但碑的形狀很傳統。」他說中式的墓碑有死者的相片、名字、生平;但西式的只有一塊碑,一個名字和簡單年份。而這個墳場內的墓碑中西合併,西式外形中式碑刻,而儀式則跟隨基督教的獻花傳統。墳場內亦安葬了往日不少名人紳士,例如聖公會第一位華人牧師鄺日修和企業家及慈善家呂明才。民居與墳場共處,總會特別多鬼故事,屬於聯合道的鬼故......抱歉讓大家失望了,周牧師沒聽過鬼故,因為「基督教的墳場不會燒香、搞法事,自然不會勾起一些傳統的鬼怪事。」

基督教的墳場不燒香、不搞法事,所以少有鬼怪的傳說。

資料來源:陳天權網誌、《凝視死亡: 死與人間的多元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