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骨無礙執教鞭 「離地」中大學者與「異己」學生討論刺激思考

撰文:何敬淘
出版:更新:

開學一個月,不少人成功跨過大學的門檻,向知識分子進發。大學教育的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有批判思維,而批判思維強調的,不只是挑戰別人的觀點,也要挑戰自己的想法,以及摒棄社會的刻板印象。
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郭柏年,在這方面可謂「身教」,他自小患有成骨不全症,俗稱「玻璃骨」,但自言自己不是那些刻板的勵志故事:「我不算勤奮,不刻苦讀書,求學時期成日掛住打機。」事實上,日常在課堂上,他亦不停挑戰學生的想法,「當你贊成,我就反對,當你反對,我就贊成。」
撰文:何敬淘

患有「玻璃骨」的中大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郭柏年,平日要以輪椅代步。(盧翊銘攝)

郭柏年身患「玻璃骨」在中大任教,平日要用輪椅代步,是名正言順的「離地」學者。郭柏年自言天性樂觀,對身體上的缺陷看得很開:「沒有比較,你一出生就有玻璃骨,的確比較容易接受。」

當然,「玻璃骨」還是為郭柏年的成長帶來不少阻礙,而目前在工作上,他只能在課室白板上較低的位置書寫,再以電子工具協助教學。

SEN成才 自己就是例子

郭柏年指自己算是真實例子,證明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生一樣可以成才,可以貢獻社會,不過他補充道,自己不會是典型的「生命鬥士」:「我不算勤奮,不刻苦讀書,求學時期成日掛住打機」,說得如此坦白,是不希望大眾對SEN學生有過度美化,畢竟他們都不過是普通人。

郭柏年指自己的任務之一,是要刺破許多學生思想上的「刻板印象」。(盧翊銘攝)

理由比立場更重要

任教多年的郭柏年表示,接觸到的學生不時都「各走極端」,一種是有強烈的立場,相當固執;另一種,是完全沒有立場,相當「中立」。郭柏年說:「表面上看來是兩種極端,但我覺得骨子裏是同一類人,他們沒有認真思考。」前者憑感覺去決定自己的立場,後者就懶理世事。

與「異己」討論能刺激思考

郭柏年相信與「異己」討論是最能刺激思考、擴闊思維的方法,因此平日都愛挑戰學生的原有想法,「當你贊成,我就反對;當你反對,我就贊成。」他又會提醒學生不要猜測他的立場:「現在的學生最喜歡就是估老師是什麼立場,然後說老師想聽的論點。」

郭柏年所做的,目的不在於改變學生的立場,而是要學生思考支持或反對的理由是否站得住腳。他提到,批判思維強調的,不只是挑戰別人的觀點,也要同時挑戰自己的想法。

郭柏年笑言在日常課堂中是「鋤強扶弱」,在兩派論辯時,他會站在較少人的一方。(盧翊銘攝)

勸學生趁青春在學多嘗試

批判思維又好,邏輯又好,聽起來有點沉重又「離地」;在課堂上,郭柏年就要用和學生比較貼近的話題來吸引學生參與討論,包括社會議題和愛情:「就當你什麼都不關注,但愛情仍然是許多青年人憧憬的事,講起愛情,他們都會有反應。」

然而,郭柏年都留意到這一代的大學生都較務實,他期望學生都能夠善用光陰,不過不只是勤奮學習,而在於嘗試自己想做的事:「要在大學階段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無論你試的是什麼,涉及的成本都是最低。」

郭柏年在中文大學成長,留意到這一代的大學生因為社會現況都較為務實,但他寄語學生要珍惜機會多嘗試。(盧翊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