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多於網絡分享情緒  葉兆輝:將與Facebook研處理自殺警號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踏入九月,莘莘學子的新學期又開始,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早前的研究報告表示,2012年至2013年有20宗學童自殺事件,引起社會對兒童精神健康的關注;有中學老師表示,學童習慣在社交媒體上表達情緒,如發現他們情緒低落,不應用責備態度處理問題。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主席葉兆輝在電台節目表示,今年預防學生自殺的工作上準備較好,社會不同階層均嚴陣以待,透露正聯繫社交網絡公司如Google與Facebook,商討如何處理學生在網上發出的警號。

教育局今日到全港部份中小學點人頭,以核對學校開班人數。 (資料圖片)

新一學期又開始,學生需適應新環境,過去有學生不堪壓力過大而自殺。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主席葉兆輝今早在電台節目上指出,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均關注問題,取以嚴陣以待的態度,「部分學校頭一、二星期,除了上學外,都會教學生遇見問題時,可以尋求幫助。」

此外,教育局和醫管局也有到訪學校,提升老師識別有需要學生的能力,他續指媒體過去半年,報道自殺新聞時也未有煽情報導,減少渲染性,均有助改善情況。

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早前發表報告。(資料圖片/羅卓敏攝)

有中學老師在電台上反映,學童壓力的改變是來自社會模式的轉變,「可能好細個就開始要諗出路。」亦與傳統溝通及遊戲模式轉變有關,「而家嘅集體遊戲就係一齊『練仙』,我要表達不滿時就要『㩒機』。」
他又分享最近有學生在網上留言透露不開心,便隨即去問候他的現況,他建議家長在發現小朋友情緒出現問題時,第一時間需要去陪伴子女,而非採取責備的方式去溝通。

家長及教師不應只與兒童討論學業及分數
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副總監、醫生廖廣申表示家長和教師不應只和兒童討論學業和分數,要思考如何提升兒童的情緒管理能力,亦要多觀察兒童,察看子女有否出現抑壓、食慾欠佳等徵狀,學校、社福機構應加緊合作,及早識別和適切支援有需要學生。

葉兆輝引述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發表的報告,指大部分自殺兒童曾經以不同方式透露死念,認為成人有需要留意,而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也正與社交網絡公司Google與Facebook聯繫,商討如何處理學生在網上發出的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