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逾半中學生有抑鬱 創6年新高 有學生曾服安眠藥自殺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本港早前出現多宗學童自殺個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臨近開學,有調查結果顯示,逾半受訪學生有抑鬱徵狀,創6年新高。有患抑鬱症的中學生表示,由於學業和家庭因素,因而導致患病,「當時覺得自己好冇用,除左食、訓同對住電腦,做人(變得)冇乜意義。」他更一度嘗試透過服用安眠藥自殺,經治療和輔導後情況轉趨平穏。

由於家庭和學業因素,令Chris變得內向。(鄺曉斌攝)

患有抑鬱症的Chris現齡17歲,2012年升讀中二精英班後,不適應學習環境,比中一時的熱鬧氣氛有很大出入,形容精英班上氣氛「好侷」,覺得不自在和不舒服;與此同時,他在精英班上無「傾得埋」的朋友,因而變得沉厚寡言,沒有社交生活。 

在學校無朋友,在家也感孤單。Chris的母親長期在外工作,家中常只他一人。Chris初時十分享受「無王管」,惟持續一段時間後,加上學校的因素,性格開始變得更加內向,令他開始逃學,終日留在家中睡覺和玩電腦,過去4年間曾分別重讀中三和中四。

Chris形容:「當時覺得自己好冇用,除左食、訓同對住電腦,做人(變得)冇乜意義。」(鄺曉斌攝)

對於當年的自己,Chris這樣形容:「當時覺得自己好冇用,除左食、訓同對住電腦,做人(變得)冇乜意義。」在上年重讀中四時,他的情緒十分低落,一度進食大量安眠藥企圖自殺,幸被發現送院治理,最終被轉介至政府精神科,現時仍在接受治療和社工輔導。

一項調查發現,有逾5成受訪學生出現抑鬱徵狀,創6年新高。(鄺曉斌攝)

然而,Chris的個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浸信會愛羣社區服務處進行的「中學生抑鬱焦慮狀況調查2017」發現,有高達53%的受訪中學生呈抑鬱徵狀,創6年來新高,相當於每2名受訪學生中,便有1人受抑鬱困擾。在抑鬱徵狀方面,有59.1%受訪學生表示,有「我有些時候感到悲傷」的徵狀,其次則是「我有時覺得自己無法作決定或注意力不集中」,佔45.6%。

另外,有25.2%受訪學生亦出現高焦慮狀況,當中以高中生呈高焦慮徵狀的比例較高,中四至中五的數字分別為29%、28.7%和27.1%,比中一至中三的18%、23.9%和22.9%高。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精神健康綜合服務協調主任盤鳳愛(左二)鼓勵市民多做運動,紓緩壓力。(資料圖片)

愛羣青少年精神健康綜合服務計劃主任馮澤棠估計,高中生需要面對中學文憑試,需要較多時間應付學業;同時,高中生的思想發展逐漸成熟,開始出現憂慮前途的情形,焦慮程度因而較高。

愛羣青少年精神健康綜合服務協調主任盤鳳愛建議,在學生個人方面,不應孤立自己或長期陷於負面情緒;在家庭及學校方面,應從小建立子女的良好社交技巧,以及建立人與人之間互相支持的文化。她又建議一個名為「531」的方法,學生每天可用5分鐘安靜留心自己的呼吸,寫3件感恩的事情,以及做1件幫助或讚賞別人的事情,達致關懷自己、強化人際關係和提升情緒健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