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中共黨中央來了 強化治港論述三連環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我們不會再有以前的『一國兩制』了!This is forever gone!FOREVER GONE!」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前系主任張贊賢說,「任何政治立場的人,倘不了解國家政策,對香港絕對沒有好處。」——然而,活在香港,就像在平行時空中,有人熱中政治,但更多人討厭政治;過去兩周,李飛、王晨、冷溶等中央官員先後訪港,在不同場合加強治港論述,但普遍香港市民卻視若無睹,大眾最關注的新聞,不是騰訊股價再創新高,就是泰國醜男整容變帥哥。

中國共產黨上月召開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九大)後,「洗腦」這詞語,常在新聞出現。例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月中來港發表萬言演說,其間教育局邀請辦學團體安排師生看直播,遭傳媒質疑「是否『洗腦』」?又如,中央宣講團成員兼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冷溶,上周應邀來港,為高級官員講解十九大內容,傳媒又追問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會否擔心『洗腦』」?

「問『洗腦』是錯誤的,那根本不是問題所在。現實是,內地官場做法開始適用於香港……為何香港會有例外?」研究中港關係多年的張贊賢分析,以往中央透過「制度化」及「法律化」等手段落實治港措施,故兩地政治及行政上的互動早已生變,例如特首述職規格已由「平起平坐」變成「主從關係」,以體現《憲法》和《基本法》規定的地方與中央之關係,而面對十九大的新形勢,兩地將會愈趨「一體化」,發展出「內地和香港一體化下的一國兩制」。

「一體化」無疑是很難令香港人接受的局面,但張贊賢認為,「一體化」並不等同「大陸化」,也不代表香港失去「獨特性」,只是他找不到更適用的形容詞。

關心中港政治新聞的讀者或會發現,從十九大開始,中央就加快速度,循不同途徑連環強化治港論述。先有身兼國家主席的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以破紀錄逾700字篇幅談論港澳政策,把「一國兩制」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強調「全面管治權」與「高度自治權」的「有機結合」;再有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及中聯辦主任王志民,透過公開演說、報章撰文及傳媒專訪等形式,加以解釋習近平的涉港論述;而過去兩周,更先後有多名中央官員來港,在不同場合向學生、專業人士、中資機構、社會大眾及政府官員講解有關政策。

李飛早前來港出席《基本法》研究會。(羅君豪攝)

對比訪港官員以往的做法,中央態度可見一斑,大有「中共黨中央來了」之勢:

第一擊:李飛公開講「中共」

李飛於11月16日,以「在國家憲法及《基本法》下,香港作為國家特別行政區的角色及使命」為題,闡述中共與中國、中央與香港,以及《中國憲法》與《基本法》等關係。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以往中央官員在港發言時對「中國共產黨」及「23條立法」的刻意低調,李飛十多次提到「中國共產黨」的成就和「十九大」的內容,最後更直接批評「23條」未立法帶來不良影響,沒有再顧及港人的抗拒心理,也不懼怕輿論會引起港人反彈。

第二擊:王晨講話重「中共」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會議上周三(11月22日)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的發言也值得細嚼。上屆選舉主持會議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在發言最後部分才提到「十八大」報告,當中主要重複時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的治港論述;而王晨在本次會議上的講話,則把「十九大」的目標列為選舉工作的首要意見,期間十七次談及「黨」,比李建國的七次多得多。

第三擊:冷溶向港官宣講「中共」

回歸20年來,上周四(11月23日)首次有「中共中央宣講團」成員應邀來港,為特區官員、社會各界、中央駐港機構及中資企業代表等,宣傳及解讀「十九大」精神。

當中中共中央委員冷溶在特區政府總部,為約240名政治委任官員、行政會議成員、及高級公務員,從國家層面解釋「十九大」,提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指導思想及自身建設等;另一宣講團成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易綱,同日則應邀出席團結香港基金活動,並以「走進新時代掌握新機遇」為題發表演說。但到澳門宣講的,則僅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

中共中央官員冷溶上周四(11月23日)破天荒首次代表中央宣講團來港,惟未有受到大眾關注。(林若勤攝)

上述中央官員不再避諱在香港公開談論「中共」,身為資深大律師的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認為,這源於中央決定正面面對「香港對中央不信任不尊重」,意即「香港對中共不信任不尊重」的問題,故李飛在演說中強調香港要尊重及履行國家憲制責任的基本前提,就要接受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執政黨,而冷溶更是直接向被視為「敏感禁區」的特區官員宣講中共。湯家驊又認為,中央連串舉措以強調「一國」及「中共」的「重要性」和「權威性」,明顯是衝着本港個別不尊重國家主權的言行和情緒,故藉此「講清講楚,好讓那些政治力量不要再有任何誤會」。

(政府新聞處)

「一體化」大勢所趨,政府被動、政黨冷待?

「這正是我所說的,兩地已經逐漸落實『一體化』了,『宣講』並不是和內地交流,而是中央向地方宣傳、講述中央的重要會議。」張贊賢解釋,中央自「十八大」確立「國家主權、國家安全、發展利益」三大指導方針,到「十九大」強調落實「全面管治權」、重申香港憲制地位、加強意識形態宣傳,並首次提出「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經濟手段,讓香港融入珠三角區域。「香港政策需要配合國家,不是說享有『高度自治』就完全不參與,我們沒有這個選項,所以兩地會走向『一體化』,可協調的空間會減少。」

當前大勢所趨,但香港社會反應一般,以《香港01》新聞網站為例,在李飛演說當日,只有一條相關新聞打入點擊率首100位,而其瀏覽量與首位相差近20倍;又以《蘋果日報》網站為例,有關冷溶宣講的新聞瀏覽量,同樣與該網站當日最受歡迎的文章差天共地;至於較易觸動港人神經的「23條」,根據「Google Trends」的統計,在11月5日至11月25日期間,其「熱門搜尋程度」曾經由27攀升至李飛演說後的66,惟近日已回落至50,而同期屢次破頂的股王「騰訊」、涉貪在美國被捕的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以及病逝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方逸華」等關鍵字的搜尋熱度,卻都達到100。

至於特區政府,似乎亦未能洞悉中央已加快動作,亦未有太積極回應有關信息。據了解,在李飛來港出席研討會前夕,港府官員仍未完全掌握其演講內容,即根本沒有預計對方會「劍指23條」;至李飛公開促港府落實「23條」立法後,有關官員被動地要以「營造社會氣氛」作回應,而特首林鄭月娥更是沒有就有關新聞表態,難免又惹來「鴕鳥心態」的批評。不過,湯家驊認為,這或許是林鄭有意而為之,「她嘗試走去中間位置,不像(前特首)梁振英那樣,經常撩事鬥非、自己『Bomb』一聲跳出來回應,中產對此很受落。」

湯家驊冀民主派理性對待國歌法、一地兩檢及23條立法等問題,勿再做出令中央感到不受尊重的舉措。(資料圖片)

弔詭的是,素來抗拒中共的泛民政黨及社運團體,亦不甚活躍,除了民主黨及公民黨兩大泛民「龍頭」大黨,曾經就記者提問回應目前不是適當時機就「23條」立法,以及擔心公務員因「宣講團」受壓之外,未見有太強烈反應。有泛民人士私下透露,鑑於有關官員連日的演說未有任何實質內容,故採取「冷處理」,「他們喜歡講,就讓他們講,反正我們也阻止不了。」另有資深泛民「吐苦水」,指目前不易聚集民氣,「撻極都撻唔着」,只能見步行步。

「我不覺得民主派看不懂中央連串動作的政治信息,他們只是視而不見,並且認為目前的抗爭方式,似乎是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湯家驊說,「如果你問他們,繼續在言行方面(如反對《國歌法》和『一地兩檢』)表現不尊重不接受中央權力,結果是怎樣?他們未必懂得回答,就算知道也不願意承認,這是簡單的邏輯問題。你去激怒一個擁有全部權力的政府,到最後一定是你輸,就算你贏了,香港人也會輸。這絕對是不理智的,但問題是,『理智』與否從來不是民主派關心的事,他們可能有難言之隱,要維持這樣的形象,才能保住選民的支持。」

湯家驊透露一單「溝通羅生門」,指他近期與來港官員會面期間,曾經提出能否安排與民主派會面,惟對方着他不要浪費心力,「他們(來港官員)說,我們自己問過了,他們一次也不肯見,單獨、公開、私下都不見」。然而,當湯與駐港外國領事會談時,有領事埋怨他為何沒有致力促成中央與泛民溝通,「他說民主派指自己很願意溝通,但沒有人接觸他們。」湯家驊未有明言誰是誰非,但坦言過去多次努力均以失敗告終。至於民主派為何不願意溝通?他估計與激進民主派影響力大增有關,導致溫和泛民不敢不和他們走在同一陣線,既擔心得罪「深黃」支持者,又無法抵受他們的言語攻擊,「但從政不應該是這樣(民粹)的,他們的政治理想在哪裏?」

張贊賢認為,任何政治立場的人,都應該了解中國政策走向。(資料圖片)

張贊賢也說:「從政人士或社會關注團體,究竟如何反應?暫時所能見到的不多,他們好像各有各忙。」他特別提到,在改革開放時期,有不少香港人相當關心內地政治,反觀現在的關心少了,部分人對內地的看法仍然停留在一個特定的時空,而主流媒體的報道也不多,「多的只是無關重要的負面新聞、花邊新聞,這對香港是很不利的,根本未能全面了解內地,這對任何政治立場的人而言,都沒有好處,因你無法掌握香港應該如何自處。」他又提醒,「全球化」將帶來的社會矛盾及財富不均,以及「可持續發展」所衍生的資源爭奪及環境問題,都會在未來10至20年越趨尖銳,屆時會令香港發展更添不穩定性。

「長遠而言,中國發展強大的這個趨勢,是不可逆轉,這也一定是影響這個世紀最重要的因素,香港人更加需要明白,自己應該處於什麼位置。」張贊賢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中國達到習近平的新時代發展,將會出現一個新的威權主義,即是有中國特色的威權主義,它的體制很龐大,不能用一兩個概念簡單套用,它只會自成一套,這難免影響『一國兩制』。」

張贊賢續指,過去中國領導人提出「一國兩制」,一是為解決歷史遺留的主權問題,二是有利中國經濟發展,然而,這兩大主因似乎已經達到一定目的,加上中港兩地之間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差距逐漸收窄,「他們更加認為自己已經摸索到發展軌迹,甚至覺得香港的發展模式有問題,例如政府應該積極介入推動某些政策。」他評估,中國未來10至20年的發展將不能再用「改革開放」簡單形容,「既然它的發展方向不一樣,加上上述各項(實行『一國兩制』的)誘因逐漸消失,究竟中央還有什麼基礎需要維繫『一國兩制』呢?從這觀點而論,不能排除,『一國兩制』as we understood,是不再需要的,但是這個很難預計。

十九大報告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並指「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應該把握機遇。(資料圖片)

「香港人一定要認清這一點,中央對港政策可以保持不變,但中央對其他省市的政策卻可以大變,例如將來中國更加開放,香港可以繼續享有『一國兩制』,但中國其他城市的自由貿易度愈來愈高,都絕對影響我們在『一國兩制』下的實際操作。」張贊賢舉例指,「如果明天深圳變成一個直轄市,我們和深圳的合作將會大受影響,屆時我們應該如何適應新的形勢呢?你去問問我們的官員,看他們懂不懂得回答!」他強調,無論中港之間如何發展,「我們不會再有以前的『一國兩制』了!That is forever gone!FOREVER GONE!」

後記

有人會質疑,當內地和香港漸趨「一體化」,還需要什麼「兩制」?也有人會認為,這是一篇「洗腦文」,目的為強化中國發展,繼而削弱香港的「特殊性」。然而,沒有人能斷言,香港將來的走向,可以完全擺脫「中國因素」。既然如此,香港人不是更加應該積極面對、知己知彼,把眼前的「危機」變成「轉機」嗎?

例如張贊賢早前在報章撰文所言,香港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挑戰,港府需要大膽提出創新制度,包括改革政府跨部門決策協調機制、完善公眾參與及諮詢機制、建立恆常政策研究機制,與此同時,香港還應該主動爭取成為大灣區發展規劃的領導角色,以提升其區域影響力,這不但不會蠶食我們珍貴的核心價值,反而可以趁機維護和實踐。

另外,無論是民主或建制派等政黨及關注團體,都應負起更具意義的監察作用,理性地是其是、非其非,以鞏固我們引以為傲的高效優勢及民主、自由、司法等制度。至於香港的「變」與「不變」,北宋文學家蘇東坡的《赤壁賦》有言:「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意即從「變化」方面而論,天地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而從「不變」層面而言,則萬物皆永恆。 

上文刊載於第88期《香港01》周報(2017年11月27日)〈中共黨中央來了 強化治港論述三連環〉。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1月27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8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