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當醫護人員也歧視愛滋病 患者又能如何融入社會?

撰文:林嘉淇
出版:更新:

愛滋病無得醫?性器官接觸到廁板,會受感染?這些問題,有如時光倒流回到1980年代,那時剛發現愛滋病,醫學界仍未知病理和治療方法,視之為世紀絕症……回到當下,今日香港的青年人,仍然在問這些問題。
政府也停滯不前,沒有令市民與時俱進,解除恐懼。公眾恐慌的後果,是患者仍然飽受醫護員歧視,私家院舍拒絕接收,以及感染率不降反升,而且患者趨於年輕化。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1996年發明的雞尾酒療法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救星,愛滋病從此不再是絕症。可惜大眾對愛滋病的觀感,卻沒有隨着醫療技術的進步而改變。伴侶有愛滋病的Thomas及病友Duncan兩人,親身經歷過患者被歧視程度之重。

對太太患有愛滋病的而逝世的Thomas而言,當中受到的歧視是他一生人未曾預料過的。Thomas的太太如同許許多多的愛滋病病毒感染者般,未想過自己會與這種在別人眼中視為不潔的疾病扯上關係,她最後於醫院確診,留院三個月後出院,轉入私營護老院。她入住的第一天相安無事,但到了第二天,當院舍收到醫院轉介信,便要求Thomas帶太太離開。院舍對他說:「假如一早知道你太太有愛滋(病)一定拒收」,因為他太太「會對在裏面工作的醫護人員造成危險。」

Duncan(左)及Thomas(右)的經歷,是香港人歧視愛滋病的典型例子。(梁鵬威攝)

私營院舍拒收 政府沒有應對

另一位愛滋病病毒感染者Duncan,對歧視亦有很深體會,2007年確診的經歷, Duncan抱着疑問與專科護士見面,豈知護士劈頭第一句,是問與他有過性行為的人的聯絡方法。Duncan只答得出前度的電話,另一個是一晚即消失的無名氏,Duncan答不出。他記得,護士在他離開前叫住了他,再三叫他好好想清楚。Duncan聽得出,這句問話意味着不信任。

香港愛滋病基金會曾於2015年10月調查,發現66%院舍明言拒絕接收愛滋病感染者,另有14%院舍不願答覆,結果僅有20%院舍表示願意接收感染者。

院舍拒收的理由有二:無法提供感染者需要的隔離病房及高度護理服務等配套,擔心會流失前線員工及舊有院友。有份參與調查的香港愛滋病基金會項目經理李再興說:「聽得最多的一句是:『我們不夠膽收』。他們誤以為感染者要比一般人更需要照顧─其實不是。」自雞尾酒療法誕生後,患者死亡率大幅下降,壽命與一般人無異。截至衞生署今年6月數字顯示,香港共有8,799宗感染愛滋病病毒個案,當中488宗屬60歲或以上的人士,與2010年的233宗比較呈上升趨勢;不過,政府似乎忽略了這群比率日漸增加的年老愛滋病感染者。

愛滋病基金會高級項目經理鍾重山指,假如政府願意投放更多資源,向院舍提供進一步及更清晰指引,或可解決院舍拒收愛滋病患者的問題。(鄭子峰攝)

醫院也歧視 源於培訓不足

衞生署每五年制定一次的《香港愛滋病建議策略》(下稱策略),按病情實況訂下優先服務的目標,從而制定應對措施。翻查最新一份《策略2017-2022年》,文件僅列出針對「男男性接觸者」、「女性性工作者」等高危族群的特別措施,卻未提及年老患者。愛滋病基金會高級項目經理鍾重山指,假如政府願意投放更多資源,向院舍提供進一步及更清晰指引,或可解決院舍拒收愛滋病患者的問題,「所以政府尚未做到的,便靠非牟利組織『補位』。」

私營院舍拒收愛滋病患者,是源於對病理認識不足,但患者在醫院內一樣受到歧視。現任愛滋健康關注社總幹事的Duncan說,2015年受感染的男男性接觸者,從「曾聯繫至醫療護理服務」治療的病人,共流失了7.6%

現時政府也好,部分非牟利的前線組織也好,仍然覺得大眾一旦對愛滋病病毒多了理解、知道只要服藥便會與一般長期病患者沒有分別,便(反而)會推高病毒感染率。
愛滋健康關注社總幹事Duncan

政府宣傳呆滯單靠「嚇」

就有關向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護理服務,衞生署出版了多份指引,包括:香港愛滋病病毒感染臨床治理的推薦原則和實踐(2016)、就醫治愛滋病病毒與結核病菌共同感染的建議(2015)等等。指引缺乏影響力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和政府宣傳工作的策略失效有關。受訪的前線服務機構人員均指出,政府宣傳有明顯不足的地方。

Duncan一句點明香港的愛滋病教育工作為何失敗:「現時政府也好,部分非牟利的前線組織也好,仍然覺得大眾一旦對愛滋病病毒多了理解、知道只要服藥便會與一般長期病患者沒有分別,便(反而)會推高病毒感染率。」他用近期一則消息來說明: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日前宣布,當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接受治療後,而其病毒量達至偵測不到的水平(Undetectable),便很大程度上不會再經由性行為傳播愛滋病病毒(Untransmittable),Duncan說:「在外國這是喜訊,但在香港卻沒有被報道……(因為)這個社會仍然擁抱恐懼,仍然希望恐嚇大眾要有安全性行為」。

平機會2010年調查發現,三分之一的受訪市民會迴避,甚至排擠愛滋病病毒感染者。(視覺中國)

政府宣傳不着重更新病理和知識,令前線醫護人員、社會大眾,以至年輕一代,都對愛滋無知,結果反而帶來憂慮。衞生署資料顯示,最近三年來,20至29歲感染的組別,已超越其他年齡組別,佔新感染個案的30%,其中,感染者年齡中位數更有年輕化趨勢,由2011年的37歲,降至本年首兩季的34歲。年輕人的問題,原來包括有:在公廁如廁時,因性器接觸到廁板而害怕受到感染、僅因與「鳳姐」隔着衣物撫摸而擔心了足足一年等等。Duncan說:「這些例子,均顯示出香港人對愛滋病病理知識的匱乏。」

平機會於2013至2016年三年間,收到三宗有關愛滋病感染者的投訴個案。然而,數字是否全面反映了現實?Thomas太太及Duncan的個人遭遇,醫院及院舍明顯違反了《殘疾歧視條例》,理論上他們可以到平機會投訴。Duncan解讀人們避免投訴的原因:「大部分患者擔心自己身份曝光。」他總結,由於受大眾歧視而引伸的恐懼,也令受歧視者不敢投訴。病患受歧視也難以得到證實。

平機會2010年調查發現,三分之一的受訪市民會迴避,甚至排擠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數字顯示,愛滋病在社會仍然是不能提的禁忌。打破禁忌,政府有責。衞生署必須好好審視過去的宣傳工作定位,真正消除歧視,勿讓「不要害怕、不要歧視」淪為無意義的口號。

上文節錄自第88期《香港01》周報(2017年11月27日),原文標題為〈打破愛滋病禁忌 衞生署宣傳有責〉,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1月27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8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